close

世界著名的茶學專家、被譽為中國“一代茶宗”的陳椽教授,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廿三日在安徽合肥逝世,享年九十二歲。


六十多年來,陳椽教授在茶業領域裡,辛勤耕耘,培養茶業人才,為發展茶業科學事業,提高茶業生產水準,著書立說,作育英才,桃李滿天下,不啻在中國茶業史,乃至於世界茶業史上,均增添了光輝的一頁。他親切隨和、平易近人的態度,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育英才 實事求是
陳椽教授一九○八年三月八日生,福建惠安人。一九三○年九月在北京大學農學院農業化學系學習,一九三四年七月畢業。一九五二年由復旦大學調至安徽大學農學院任茶葉系主任、副教授。一九五四年安徽農學院獨立建院,任茶業系主任、教授、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省高等教育學術委員會委員。一九四六年參加中國農民党,一九五○年轉為中國農工民主黨、歷任支部組織委員、支部書記、省農工民主黨二作委員會常務委員;一九五二年起任省政協第一、三屆委員,四、五、六屆常務委員、中國農學會委員、安徽省農業科學研究會委員、安徽農學會常務理事、顧問,中國茶葉學會常務理事兼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顧問、安徽省茶業學會理事長、名譽董事長、安徽省科協常委。
 

陳椽教授從事茶學教育工作六十年來,一直秉持著“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的科學態度,立論著書,作育英才,孜孜不倦,在茶學研究上獲得豐碩的成果,被譽為“一代茶宗”。他在鼓勵和教導學生努力學習專業的同時,特別重視學生的思想教育,一直像慈父般地關心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受到學生的愛戴和敬重。
 

陳椽教授長期從事高等茶學教育,是我國制茶學學科奠基人。早在浙江英士大學和復旦大學任教期間,就為創立茶業教育體系而努力。新中國成立後,更激發了他的工作熱情,從五○年代起他就注重茶業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對茶學學科的專業設置、教學計畫的制定和改進作了大量的工作,並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親自擬教學大綱的制定,課程的設置和生產實習基地的建設,為茶學教學科研正規化作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一九七八年他建議並參與在安徽農學院茶業系創辦全國第一個機械制茶專業。他經常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結合自己從事教育和科研的實踐經驗,不斷編寫和充實教材,提高教學品質。他學識淵博,曾先後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農業高科技人才。他的學生遍及全國各地,許多已成為我國茶業技界、教育界和農業生產、企業和管理部門的中堅力量。他把畢業精力獻給了茶學教育事業,直至臨終前仍在關心和指導茶學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潛心研究 著作等身
陳椽教授思路開闊,思維敏捷,終身勤於筆耕,著作等身。早在四○年代浙江英士大學任教時,就編著了我國第一部較為系統的高等茶學教材。抗戰勝利後,受聘到復旦大學任教,先後編著了《茶葉製造學》、《制茶管理》、《茶葉檢驗》、《茶樹栽培》等四部教材。一九四九年後,他四次主編高等農業院校教材《制茶學》以及《茶葉檢驗學》,出版了《茶樹栽培技術》、《安徽茶經》和《炒青綠茶》等專著,即使在“文革”中,也從未中斷過寫作,寫成了《制茶全書》。一九七七他夜以濟日地在病榻上撰寫了國內外第一部茶史專著《茶業通史》和《中國茶葉貿易史》、《茶業醫藥》等三部共一百多萬字的巨著向全國科學大會獻禮,表達了一個知識份子對党和人民的赤誠之心。之後他又編著《制茶技術理論》、主編《中國名茶研究選集》、《茶葉商品學》、《茶業經營管理學》、《茶藥學》、《茶葉市場學》、《茶葉貿易學》、《茶業經濟學》等近四十部著作,內容涉及“制茶學”、“茶樹栽培學”、“茶葉檢驗學”、“茶史學”、“茶葉經濟學”,為創立上述五個茶學分支學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建立完整的中國茶業教育體系、制定教學大綱和各專業的主要教材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陳椽教授畢生致力於茶葉科學研究,推動茶業科學和茶葉生產發展,先後發表各方面的研究論文近兩百篇,有些被譯成英法日文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在國內外引起強烈的迴響,具有深遠的意義。在發表的論文中,論證了中國雲南是茶樹原產地,確立了科學的茶葉分類法,提出了制茶的變色學說,探討了茶樹栽培技術,研究了茶葉檢驗理論,茶業發展史和中國茶文化,探討了我國茶業經濟,並就各個時期我國茶業生產的形勢,國際市場的變化及存在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他首先宣導發展名優茶,並在八十高齡時仍深入茶區,指導茶農、恢復和創至名茶,足跡遍及全國主要茶區,對推動我國茶葉科技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陳椽教授不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同時又是一位熱心公益事業的社會活動家。他是中國茶葉學會的創始人之一,安徽省茶業學會的創始人,他對茶葉學術活動、科普工作及國際學術交流,都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贏得了國內外茶業界的廣泛讚譽和高度評價。
 

鞠躬盡瘁 名垂青史
半個多世紀以來,陳椽教授一直為振興中國的茶葉事業而努力奮鬥。他先後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教師,並榮獲優秀教育成果獎。一九九○年榮獲國家教委金馬獎。英國《世界農業科學家名人錄》、《世界科學家》(亞洲分冊)、印度《世界名人錄》,國內的《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中國當代農業科技專家名錄》、《當代中國科技名人成就大典》、《中國當代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大辭典》、《中國農業百科全書》等國內外近二十部名人傳記都收錄了他的名字和成就。
 

茶文化是優美的傳統文化,陳椽教授常鼓勵後進要將古今中外有關茶文化發展的書籍、劄記、系統論述介紹給各國學者,並要勇於批判國際上和國內的古今中外學者的對茶文化不正確的言論,然後把兩岸學者近來研究的有科學理論、有說服力的成果,向外公開發表,使國內外學者口服、心服。他說︰“凡貫徹百家爭鳴方針,必須旗鼓相當,真刀真槍,道名指姓,直接了當。團結是在批惡揚善的原則上講團結。有些人重感情,輕原則,隱惡揚善;有些人,怕人家揭露他痛處,拿團結為擋箭牌。其實這兩種人都為人所不齒的。”這段話將陳椽教授嚴謹的治學態度與實事求是的性格表露無遺。
 

陳椽教授的一生,是開拓茶域的一生,著書立說的一生,教書育人的一生,他的仙逝是我國茶業界的巨大損失,哲人雖已逝,典型在夙昔,吾人在感懷陳椽教授的同時,更應秉持他追求真理,“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無畏精神,為茶界奉獻一己之力。他從事茶學教育工作六十年來,一直秉持著“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的科學態度,立論著書,作育英才,孜孜不倦,在茶學研究上獲得豐碩的成果,被譽為“一代茶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