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機茶園禁止使用一切化學合成的農藥,而農藥的使用源於茶園病蟲害的防治。茶園病蟲的發生和危害又是影響茶葉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因素。如何利用茶樹自身的生長環境條件,通過採用農業措施,物理措施和生物防治等方法,建立合理的茶樹生長體系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提高茶園系統內的自然生態調控能力,從而抑制茶園病蟲害的暴發,不僅是有機茶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技術環節.也是有機農業的一個重要原則。

一、有機茶園病蟲害控制的原理

茶樹是一種多年生常綠植物,一經種植可連續生產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在現有的栽培管理條件下,一般茶園均能形成樹冠茂密鬱閉,小氣候比較穩定的特殊生態環境,使得茶園中的生物群落結構較其他生態系統複雜,生物種類和數量要豐富得多。這些條件有利於保護茶園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生物種群的多樣性。

農藥是茶園生態系統的外來物質,有潛在的干擾生態系統的危險。長期以來,在農藥使用過程中只注意病蟲防治的本身,而忽視對茶園環境的作用。從20世紀60年代有機氯農藥在茶園中的大量使用到90年代擬除蟲菊酯農藥的普遍推廣,不僅未能有效控制茶園病蟲的危害,反而引起茶園病蟲區系發生急劇變化,危險性病蟲不斷發生,茶葉中農藥殘留,害蟲抗藥性和再猖獗問題越來越突出。

同時,對茶園土壤,微生物,有益昆蟲直至高等動物等產生不良的影響,干擾了茶園的次生態系統,致使茶園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因此,要保護茶園良好的生態環境,當前茶園病蟲防治中應減少農藥的使用量乃至不使用化學農藥是關鍵。 

儘管茶園中有多種病蟲害存在,但通常有1~3種是關鍵病蟲,它們的主要特點是:

 病蟲的危害期與茶樹芽葉生長期同步;②對茶樹的危害超過了茶樹的補償能力和忍受限度;③種群數量經常活動在經濟閾值範圍上下或完全超過。因此,在整個茶園病蟲防治中,可以針對關鍵性病蟲提出防治對策。

有機茶園的病蟲控制原理就是在瞭解茶園這種特殊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基於常規農業存在的弊端,尤其是使用農藥的種種害處,本著尊重自然的原則,應用生態學的基本方法,充分發揮以茶樹為主體的,茶園環境為基礎的自然生態調控作用,以農業措施為主,輔之適當的生物,物理防治技術,並利用有機茶生產標準中允許使用的植物源農藥和礦物源農藥控制茶園病蟲害,從而保證茶樹的正常生長. 

二、有機茶園病蟲害控制的主要技術措施

1.保護茶園生物群落結構,維持茶園生態平衡

有機茶園一般應選擇自然條件較好,植被豐富,氣候適宜的山區和半山區茶園,在此基礎上要注意維持和保護生態環境。要採取植樹造林,種植防風林,行道樹,遮蔭樹,增加茶園周圍的植被。部分茶園還應該退茶還林,調整茶園佈局,使之成為較複雜的生態系統,從而改善茶園的生態環境,創造不利於病蟲和雜草孳生,有利於各類天敵繁衍的環境條件,保持茶園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增強茶園自然生態調控能力。

2.優先採用農業技術措施,加強茶園栽培管理

茶園栽培管理既是茶葉生產過程中的主要技術措施,又是害蟲防治的重要手段,它具有預防和長期控制害蟲的作用。有機茶園應防止大面積單一種植,以保持較豐富的自然植被,減少病蟲害大發生的機率。

新植茶園應選擇抗病蟲品種。在秋冬季節,適時施用廄肥,漚肥,堆肥,餅肥等有機肥作為基肥,以養護土壤,培育壯樹。在採摘季節要及時分批多次採摘,可減輕蚜蟲,小綠葉蟬,茶細蛾,茶跗線蟎,茶橙癭蟎,麗紋象甲等多種危險性病蟲的危害;通過採摘,也可惡化這些害蟲的營養條件,破壞害蟲的產卵場所;對有蟲芽葉還要注意重采,強采,如遇春暖早,要早開園採摘,夏秋季節儘量少留葉採摘。

秋季如果害蟲多,可適當推遲封園。在農閒季節可適當中耕,使土壤通風透氣,促進茶樹根系生長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動,破壞地下害蟲的棲息場所,有利於天敵入土覓食。對於茶園惡性雜草可採取人工除草,至於一般雜草不必除草務淨,保留一定數量的雜草有利於天敵棲息,調節茶園小氣候,改善生態環境。

3.保護和利用天敵資源,提高自然生物防治能力

在自然界,天敵對害蟲的控制作用是長期存在的。充分發揮並利用天敵對害蟲的自然控制效能是害蟲生態調控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採用以下方法:

(1)給天敵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茶園周圍可種植杉,棕,苦楝等防護林和行道樹,或採用茶林間作,茶果間作,幼齡茶園間種綠肥,夏,冬季在茶樹行間鋪草,均可給天敵創造良好的棲息,繁殖場所;在進行茶園耕作,修剪等人為干擾較大的農活時給天敵一個緩衝地帶,減輕天敵的損傷。在生態環境較簡單的茶園,可設置人工鳥巢,招引和保護大山雀,畫眉,八哥等鳥類進園捕食害蟲。

(2)結合農業措施保護天敵。

茶園修剪、台刈下來的茶樹枝葉,先集中堆放在茶園附近,讓天敵飛回茶園後再處理;人工摘除的害蟲卵塊,蟲苞,護囊等均有不少天敵寄生,宜分別放入寄生蜂保護器內或堆放於適當地方,待寄生蜂,寄生蠅類等天敵羽化飛回茶園後,再集中處理。

(3)人為釋放天敵,增加天敵數量。

利用茶園生態環境較穩定,溫濕度適宜,有利於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流行的條件,可將蘇雲金桿菌(Bt),白僵菌,蟲草菌,多角體病毒等各種有益微生物釋放到茶園中去,使其建立種群,並造成再次侵染和流行 

(4)建立天敵昆蟲的中間寄主和補充營養基地。

部分寄生性天敵昆蟲(寄生蜂,寄生蠅)和捕食性天敵昆蟲(食蚜蠅)羽化後,需吮吸花蜜進行補充營養,然後覓找寄主進行產卵繁殖。因此為了延長天敵昆蟲的壽命和增加產卵量,可在茶園周圍種植一些不同時期開花的蜜源植物,作為天敵昆蟲的補充營養基地,同時也可以美化茶園環境。

4.採用適當的生物,物理防治措施,有條件地使用植物源和礦物源農藥

(1)生物製劑的開發和利用,如蘇雲金桿菌製劑和病毒製劑防治茶尺蠖,茶毛蟲,茶黑毒蛾等鱗翅目害蟲,白僵菌防治茶麗紋象甲和假眼小綠葉蟬,真菌製劑防治黑刺粉虱等。

(2)利用昆蟲性資訊素和互利素來誘殺和干擾昆蟲的正常行為,在日本已開始利用茶卷葉蛾的性外激素干擾和防治茶卷葉蛾。

(3)利用燈光,色板,糖醋液等誘殺害蟲,目前已開發的新型殺蟲燈運用了光,波,色,味4種誘殺方式,選用能避天敵習性,而對植食性害蟲有極強的誘殺力的光源,波長,波段來誘殺害蟲。因此對天敵相對安全,可比較有效地用於具有趨光習性的茶園害蟲的防治。

(4)根據有機茶標準,在明確使用方法後,可選擇使用植物源農藥和礦物源農藥。植物源農藥如苦楝素,除蟲菊和魚藤酮等均具殺蟲活性,對鱗翅目害蟲和假眼小綠葉蟬都有一定的防效。但植物性農藥對益蟲也有殺傷作用,只是在害蟲發生較嚴重時才能使用。礦物源農藥如石硫合劑等可用於防治茶葉蟎類,小綠葉蟬和茶樹病害,但應嚴格控制在冬季封園等非採茶季節使用。

三、有機茶園常見病蟲害的防治

1.假眼小綠葉蟬

(1)識別特徵。該蟲屬不完全變態昆蟲,一生只經過卵,若蟲和成蟲3個階段。成蟲體長3~4mm,全身黃綠至綠色;卵長約08mm,香蕉形;若蟲除翅尚未形成外,體形,體色與成蟲相似。該蟲以成蟲和若蟲刺吸茶樹嫩梢汁液危害,被害芽梢生長受阻,新芽不發,危害嚴重時幼嫩芽葉呈枯焦狀,無茶可采,全年以夏茶受害最重。成蟲多棲息于茶叢葉層中,無趨光性,卵產於嫩梢組織中;若蟲畏光,常棲息在嫩葉背面。

(2)發生規律。一年發生9~12代,以成蟲越冬,翌年早春成蟲開始取食孕卵,茶樹發芽後開始產卵繁殖。成蟲有陸續孕卵和分批產卵習性,尤其是越冬代成蟲的產卵期可長達1個月之久,因此各蟲態混雜和世代重疊現象十分嚴重。全年一般有兩個發生高峰,即6月份和9~10月份。成,若蟲在雨天和晨露時不活動,時晴時雨的天氣,以及留養和雜草叢生的茶園有利於該蟲發生。

(3)防治要點。①分批及時採茶或輕修剪能除去大量的卵和若蟲,抑制其發展;②噴施白僵菌或植物源藥劑進行防治;③葉蟬發生量較多的年份,冬季用石硫合劑封園。

2.茶毛蟲

(1)識別特徵。成蟲體長6~13mm,雌蛾翅淡黃褐色,雄蛾翅黑褐色;卵近圓形,較集中;幼蟲黃褐色,每節的背面與側面各有1個絨球狀毛瘤,上著生黃色毒毛,隨著蟲齡增大,背部的毛瘤漸轉黑色。雌蛾產卵于老葉背面。幼蟲有群集性,3齡前群集性很強,常數十頭至數百頭聚集在葉背取食下表皮和葉肉,留下表皮呈半透明黃綠色薄膜狀。3齡後開始分群遷移危害,咬食葉片呈缺刻。幼蟲老熟後爬至茶叢根際枯枝落葉中或淺土中結繭化蛹。成蟲具有趨光性。

(2)發生規律。一般一年發生2~3代。以卵塊在老葉背面越冬,翌年4月幼蟲開始孵化,危害期在4~9月之間。發生較整齊,世代間無重疊現象。

(3)防治要點。①利用茶毛蟲的群集性,結合茶園管理摘除卵塊和蟲群;②噴施茶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製劑;③燈光誘殺成蟲;④在低齡幼蟲期噴施Bt製劑。

3.茶刺蛾

(1)識別特徵。成蟲體長12~16mm,茶褐色,趨光性強。卵散產于茶叢中,下部老葉背面的鋸齒附近。以幼蟲取食葉片危害,幼蟲共6齡,低齡幼蟲取食下表皮和葉肉,留下表皮漸轉為枯焦狀半透明斑塊,3齡後自葉尖向內取食葉片呈平直缺刻,一般食去半葉左右即移至另一葉危害,蟲口密度大時常將全葉食盡,每頭幼蟲可危害10張葉片。

(2)發生規律。一年發生3~4代,以老熟幼蟲在土中結繭越冬。翌年4月

上旬開始化蛹,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成蟲羽化。各代幼蟲盛發期分別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中,下旬及9月中下旬。一般每年的第二代發生較多。

(3)防治要點。①冬季進行茶園深耕,可阻止翌年成蟲羽化出土;②燈光誘殺成蟲;③低齡幼蟲時噴施Bt製劑;④茶刺蛾核型多角體病毒流行的梅雨季節收集罹病蟲體,再噴施到田間。

4.茶麗紋象甲

(1)識別特徵。成蟲體長7mm左右,灰黑色,體背上覆黃綠色鱗片,羽化後,先在土中潛伏2~3天再出土活動取食。成蟲善爬行,飛翔力弱,具假死性,咬食葉片呈不規則缺口,晴天白天很少取食,黃昏後取食最盛,陰天則全天均取食。卵橢圓形,黃白色,散產於土表。幼蟲孵化後在表土中活動取食,老熟後入土化蛹。蛹為離蛹,長橢圓形。

(2)發生規律。一年發生1代,以幼蟲在表土越冬。翌年4月下旬開始化蛹,5月中旬成蟲羽化出土,一般6月上旬至7月上旬成蟲盛發,因此一年中以夏茶受害最嚴重。

(3)防治要點。①利用成蟲的假死性,人工捕捉;②噴施球孢白僵菌;③冬季深耕,減少越冬蟲口數。

5.茶橙癭蟎

(1)識別特徵。成蟎體小,橙紅色,呈胡蘿蔔形;卵球形,白色透明;幼若蟎體色淺,體形與成蟎相似,體腹部環紋不明顯。成蟎和幼若蟎以針狀口器刺吸葉汁,主要危害嫩葉,被害葉正面主脈發紅,葉背出現褐色鏽斑,芽葉萎縮。

(2)發生規律。一年約發生25代,以卵,幼若蟎及成蟎在葉背越冬,世代重疊嚴重。成蟎常在葉正面活動,幼若蟎幾乎全部棲息在葉背面危害。夏茶受害最重,秋茶其次。高濕多雨和高溫乾旱對其發生均不利。

(3)防治要點。

①及時分批多次採茶,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該蟲的發展;噴施礦物油;發生較多的年份,冬季用石硫合劑封園。

6.茶黑刺粉虱

(1)識別特徵。該蟲一生經過成蟲—卵—幼蟲—蛹4個發育階段。成蟲灰白色,棲息在茶叢中,有一定的飛翔能力。卵產于成葉和新葉的背面,經過一段時間後孵化為幼蟲。幼蟲是黑刺粉虱危害茶樹的主要蟲態,孵化的幼蟲固定在葉背刺吸茶樹汁液,同時分泌排泄物,落到下方葉片正面,誘發煤病,阻礙光合作用,影響茶芽萌發和樹勢。幼蟲經過3齡後在原處化蛹。

(2)發生規律。一年發生4代,以老熟幼蟲在茶樹葉背越冬,翌年3月化蛹,4月上,中旬成蟲羽化。第一代幼蟲於4月下旬開始發生,第1~4代幼蟲發生盛期分別在5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下旬及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該蟲喜鬱閉,在茶叢中下部葉片較多的成齡茶園及台刈後若干年的茶園中容易大發生,在茶叢中的蟲口分佈以中部為多,上部較少。

(3)防治要點。①結合茶園管理進行修剪、疏枝、中耕除草,使茶園通風透光,可減少其發生量;②噴施黑刺粉虱真菌製劑,或人工助遷帶有罹病蟲體的茶枝;③注意保護黑刺粉虱寄生蜂。

7.茶尺蠖

(1)識別特徵。成蟲體長9~12mm,體翅灰白色;卵短橢圓形,堆積成卵塊;蛹長橢圓形。以幼蟲取食嫩葉危害茶樹,幼蟲有5個齡期,1~2齡期形成發生中心,3齡後分散取食,4齡後開始暴食,蟲口密度大時可將嫩葉、老葉甚至嫩莖全部食盡。

(2)發生規律。一般一年發生5~6代,以蛹在茶叢根際土中越冬。翌年3月成蟲羽化,成蟲有趨光性,卵堆產。幼蟲1~2齡多在葉面,3齡後怕光,常躲于茶叢蔭蔽處,幼蟲具吐絲下垂習性,老熟時入土化蛹。

(3)防治要點。①結合秋冬深耕,消滅蟲蛹;②燈光誘殺成蟲;③利用雌成蟲性資訊素誘殺雄蟲,干擾交配;④噴施茶尺蠖病毒製劑;⑤在低齡幼蟲時噴施Bt製劑。

8.茶白星病

(1)識別特徵。初生針狀褐色小點,後漸擴大成圓形病斑,灰白色,中央凹陷,邊緣有暗褐色或紫褐色隆起線,上散生黑色小粒點。主要危害嫩葉、新梢和幼果,嚴重時一張葉片多達數百個病斑互相融合成不規則大斑,常使葉片扭曲成畸形,提早脫落。用受害芽葉加工的成茶味苦、湯色渾、有異臭。

(2)發生規律。此病由真菌引起,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器在病組織中越冬,翌春產生分生孢子,隨風雨傳播。此病是低溫高濕性病害,氣溫在16~24℃、相對濕度80%以上時易於發病,氣溫高於25℃時不利於發病。全年發病期在春秋兩季,高山茶園易發病。

(3)防治要點。①及時分批採茶可減少侵染源,減少病害的發生;②常年發病的茶園可結合冬季封園噴施0.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