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從生煮羹飲到曬乾收藏

茶,原產於中國。我國人民發現茶和利用茶歷史已經很久遠了。大約人類進入到文明時代,就有了對茶的認識。《神農本草》中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農是古代先民的代表,[莊子·盜蹠篇]說:"神農之世……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也就是說,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還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由狩獵時代演變到養殖和耕種的時代,就已經發現和利用茶葉了。距今已有近5000年的歷史了。

茶有文字記載,已有3000年茶字最早見於周公旦《爾雅》"檟、苦茶"。正如本文開頭所講的:檟和茶都是古代茶的名稱。

晉代《華陽國志》上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丹漆茶蜜,……皆納貢。這就表明早在西元前1066年的時代,茶葉便作為貢品,由貴族享受了。

西元前59年王褒寫的《僮約》記載有"烹茶盡具"和"武陽買茶"這樣兩名話。

第一句的意思是:要把所有的茶具都洗得十分清潔。

第二句話的意思是:要求家僮要到武陽(現今在四川省彭山縣)去買茶。王褒,當時是蜀郡資中人,官至諫議大夫。他在未做官時曾寓居成都寡婦楊惠家。楊氏亡夫有一家僮名叫便了,王褒經常要他酤酒做事,引起便了的不滿,又疑王褒與楊氏有曖昧關係,就跑到主人墓前發牢騷、講怪話。王褒得知大怒,與楊氏商議出錢1.5萬貫買便了為已奴。《僮約》就是買便了時所寫的契約。

這個契約的封建內容,我們可以不加評論,但是《僮約》所記載的關於茶事的兩段話卻有極高的歷史價值。一是反映了早在2000多年以前,士大夫家裡飲茶之考究;二是反映了漢代四川的社會經濟生活情況,那個時代四川彭縣已經出現了茶葉市場。這可以說是極為寶貴的歷史資料。

秦代以前,中國各地的文字還不統一。茶的名稱也存在同物異名。

直到西元765年。唐代上元初年,陸羽(733-804)著作的《茶經》問世,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的專著,書中將茶字減去一橫,成為"茶"(CHA)。

《茶經》注釋:"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茶,其字出本草,草木並作茶字"。至此,茶字統一讀音,統一書寫,至今已經有1200多年的歷史了。

茶字是象形文字,茶字有十筆劃,分三部分組成:上部為艸,像茶的芽葉;中部是人,像樹冠:下部為木,代表樹幹,是木本植物。

在中國和日本國也有人將茶字,分解為艸,中部為八,下為十八。艸加八十八,合計為一百零八歲,寓義人長喝茶可以活到108歲,健康長壽。

中國制茶歷史悠久,自發現野生茶樹,從生煮羹飲,到餅茶散茶,從綠茶到多茶類,從手工操作到機械化制茶,期間經歷了複雜的變革。各種茶類的品質特徵形成,除了茶樹品種和鮮葉原料的影響外,加工條件和製造方法是重要的決定因素。本文就制茶歷史做簡單介紹。
 
(一)從生煮羹飲到曬乾收藏

茶之為用,最早從咀嚼茶樹的鮮葉開始,發展到生煮羹飲。生煮者,類似現代的煮菜湯。如雲南基諾族至今仍有吃"涼拌茶"習俗,鮮葉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許黃果葉,大蒜,辣椒和鹽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勻;茶作羹飲,有《晉書》記"吳人採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習慣。

三國時,魏朝已出現了茶葉的簡單加工,采來的葉子先做成餅,曬乾或烘乾,這是制茶工藝的萌芽。

茶史之茶葉大發現(二)

許多人不知道,世界70%的茶葉產量和消費量是紅茶,而且除中國、日本以外,其它主要產茶國基本上是生產紅茶的。 
   
這與絕大多數的中國人印象不同,因為我們天天接觸的可是綠茶,花茶,烏龍茶,普洱茶,黑茶等等,紅茶是很少的。還有,現在冒出許多品類,如茯茶,六堡茶,黃茶,白茶,藏茶,加上數以千記的地方名茶,保健茶,養生茶,奶茶等等。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怎麼有這麼多茶葉名稱? 不是說茶有六大茶類嗎?  
這一切,讓我們在歷史的長河中探索與發現吧。  
五千年前,茶之為用,是從神農咀嚼茶樹鮮葉開始的。

《神農本草》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這是茶葉歷史記載的開始。 
   
然後,就是茶樹鮮葉生煮羹飲,或茶樹鮮葉曬乾再羹飲的食用方式。

《晏子春秋》說:“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灸三戈、五卵、茗菜而已。” 

三國時期魏朝,出現茶葉簡單加工,即把茶樹鮮葉做成餅,再曬乾或烘乾,製成最原始成品茶葉。這是最原始的制茶工藝。從成餅到乾燥之間必然發生茶葉發酵,這是黑茶最關鍵的工藝。按現代茶葉分類標準,這種餅茶就是黑茶。 
   
此後,蒸青制茶出現,即將茶鮮葉蒸後成餅,餅茶穿貫,再串吊烘乾。形成這種工藝是也是自然而然的,但卻是茶葉加工史上最重要的突破。它意味著茶葉殺青工藝的產生,現代黑茶、綠茶、黃茶、青茶(烏龍茶)的加工工藝中都有殺青過程。 
   
唐朝開始,貢茶興起,成立了貢茶院(即制茶廠),官方開始組織制茶,從而極大地促使茶葉生產工藝的不斷改革。 
   
茶聖陸羽在《茶經.之造》記述:"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製作工序為:蒸茶、解塊、搗茶、裝模、拍壓、出模、列茶晾乾、穿孔、烘焙、成穿、封茶。)這說明在當時主要生產蒸青茶餅,而後者更接近黑茶的製作工藝,而不是綠茶。對茶葉分類,《茶經》中只提到“粗茶、散茶、末茶、餅茶”四種。 
   
元朝,散茶綠茶正式誕生。王禎《農書》記載,茶葉“采之宜早,率以清明、穀雨前者為佳。……采訖,以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攤,乘濕略揉之,入焙,勻布火令乾,勿使焦。編竹為焙,裹箬覆之,以收火氣。” 這是蒸青綠茶採制工藝的最早完整記載。 

宋元時期,南北戰爭導致中原農耕民族和北方遊牧民族的大遷徙,文化大融合,對茶葉發展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宋元團餅茶從顛峰下落,散茶綠茶的生產大增,這種消長演變,似乎只是茶葉加工上的改進,但實際上涉及加工品種的更新或創新,飲茶風習的變革,茶具的革新,從而在根本上為形成中國深厚的茶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茶葉製作,一直主要以民間為主。在宋元時期,茶葉加工出現了創新和突破,在朝廷,文人,和民間的交互作用和推波助瀾下,茶具,茶葉品種,飲茶文化空前豐富。因制茶人地域不同,製作習俗不同,語言或方言不同,偏好不同,飲用方式不同等等,茶葉出現五花八門的名稱、品類。明初朱元璋詔令罷龍鳳團興散茶後,茶葉的種類或品種更是雨後春筍。茶葉的發展也就隨著國家的命運一浪高過一浪,向前發展。直到上世紀,陳椽先生才歸納中國茶葉的各種製造工藝,將茶葉正式分為六大茶類,沿用至今。

關於黑茶和紅茶,有必要進一步敘述。 

黑茶,真正的發酵茶。部分觀點認為是明朝洪武初年四川即有生產。後來隨茶馬交易的不斷發展,湖南、四川等地發展很快。但是,有人認為時間更早。據國外文獻記載,西元475年,土耳其人至蒙古邊境以物易茶,西元850年阿拉伯人soliman編著有關茶的報告書,是最早的外國茶書。而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茶葉就已流入北方遊牧民族。據此可以推斷,黑茶的歷史比上述觀點更久遠。因為團餅茶便於攜帶,茶葉通過遊牧民族的傳播,自然走得更遠,特別是通過唐朝的絲綢之路,把茶葉傳到了阿拉伯人。  
紅茶。實際上是氧化茶,而非發酵茶。

紅茶是根據英國等西方國家的需求而產生的茶類。 
在1600年前後,我國出口的茶葉是以黑茶和綠茶為主。由於從生產到消費者至少要經過4年以上的時間,而且漂洋過海或是風吹雨淋的長途跋涉,所以消費者飲用的茶葉必然自然發酵,而發酵後的茶葉,無論黑茶綠茶,湯色都顯紅。 
   

這一點是遊牧民族和西方國家的消費者特別喜歡的。因為鮮奶配上茶葉紅湯就令人很有胃口。生產過程中,綠茶殺青不足,鮮葉就會氧化變紅,出現紅茶特徵,所以紅茶的產生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所以紅茶就按西方需求很快地發展起來。在西方文化席捲世界的過去這100多年,紅茶就成為茶葉中占絕對地位的種類了。紅茶產生時期應在1840年前後。 
紅茶的歷史記載。清朝同治《巴陵縣誌》載:“道光二十三年,與外洋通商後,廣人每挾重金來制紅茶,土人頗享其利。日曬者色微紅,故名紅茶。” ②巴陵即今湖南岳陽縣。 
   
同治五年《崇陽縣誌》載:“道光季年,粵商買茶,其制采細葉暴日中揉之,不用火炒,雨天用炭烘乾,收者碎成末,貯以楓柳木作箱,內包錫皮,往外洋賣之,名紅茶。” 
1872年,印度人william jackson發明紅茶加工用揉撚機,開紅茶製造機械化之先河。 
其它茶類情況。烏龍茶(青茶),據陳椽先生的研究,青茶歷史晚於紅茶。白茶按工藝來說也許較早,但真正發展也應在宋元時期。而黃茶的產生晚於綠茶。花茶基本屬於再加工綠茶,在宋朝時發展較快。 

宋元時期在世界茶業和茶葉文化發展上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階段。宋元時期,人口大幅流動,經濟發達,茶葉成為十分重要的商品,朝廷和民間空前重視,產茶區急速擴大。期間,茶葉市場出現歷史性的分化,宋元團餅茶向現代黑茶(真正的發酵茶)方向發展,在邊銷和出口貿易中找到了他們的出路和發展,並進而在清朝發展出紅茶(習慣稱發酵茶,實際為氧化茶),形成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特色茶文化;而散茶則向現代綠茶、烏龍茶(青茶)、白茶、黃茶方向發展,形成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茶文化特色。 
   
綜上所述,中國是茶的故鄉,品種豐富,是現行一切茶類的發源地,具有深厚的茶文化底蘊。因為茶葉歷史上下五千年,茶區分佈很廣,茶葉通常以地名和形狀命名,在文人墨客的傾心參與下,中國茶葉名稱極為豐富,是我國茶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現行的茶葉分類,有六大茶類,是陳椽先生在上世紀制訂的。

從發源時空來鑒定,茶葉最早產生的品類為黑茶,時間在漢末時期,唐宋為鼎盛時期,後來發展到邊銷因為它是真正的發酵食品,前景十分看好,現在又回歸到中原大地。

其次為綠茶,真正起源在宋末元初,在明朝發展迅速,一直到今天,依然是中國消費的主要茶類。排序第三,四的應是白茶,黃茶,雖然市場一直不大,按工藝也是獨立的茶類。第五是紅茶,因為出口需求旺盛,加之西方將其生產標準化(成為袋泡茶),現占世界茶葉主導地位。第六是青茶(烏龍茶),是非常有東方文化特色的茶類,前景很好,均價最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