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說,在三國兩晉南北朝,由於六朝基本上都定都建康,我國茶業和茶葉文化的重心,也由西東漸,至唐朝中期設貢焙于顧渚,我國茶葉生產和技術的重心,就明顯地轉移到包括贛東北在內的浙西茶區了。

但是,由於從五代至北宋的這段時間內,我國氣候明顯由暖轉寒,宋代的常年氣溫,一度較唐代暖期要低2-3℃①,北部特別是臨界地區的茶園,茶樹大批凍死,茶樹推遲萌發,結果,就直接導致了宋代貢焙的南移建甌。換句話說,也就是促使宋代茶業的重心,由東進一步又向南轉移。

先說貢焙。唐朝貢焙在顧渚,每年清明前能按期將茶葉送到東都洛陽和京城長安,那麼,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與顧渚的距離更近,為什麼要捨近求遠,棄坦途而就艱程,把貢焙移至建安北苑(在福建建甌東)呢?

這主要是氣候因素。因為在北宋,適值我國歷史上的一個寒冷期,

太湖冬天冰封,上可行車,顧渚貢焙采造的貢茶,不一定能及時在清明前如數貢到。而這時北苑的茶葉,如宋人詩句所反映: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②;以及“建安三千里,京師三月嘗新茶

③距京城的路途遠則遠,但清明前能保證如期獻到開封,自然也只好把貢焙改置建州或建安了。其實以建茶作貢,也非始宋代,如吳任臣《十國春秋》所記,早在閩康宗通文二年(937),“貢建州茶膏,制以異味,膠以金縷,名曰耐重兒,凡八枚”

④,即開始入貢。之後,閩為南唐所滅,南唐在保大四年(946)春,也“命建州制的乳茶,號曰京挺臘茶之貢,……始罷貢陽羨茶”

①。入宋後,據《建安志》記載:在太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始置龍焙,造龍鳳茶”②。

關於建茶的入貢和唐宋貢焙的更易,在近見的有些論著中,有的據《十國春秋》稱起始於閩或南唐,有的據《建安志》稱起始于宋初,諸說不一。其實如上錄史料所說,建安北苑貢茶和貢焙的設立,有聯繫,但並不是一回事。

應該說,建安貢茶,起始于五代時的閩通文年間,其後南唐繼之,甚至一度還廢除了宜興和長興之間的顧渚貢焙。但是,宋建政以後,起初也和唐一樣,仍以顧渚為焙和以顧渚紫筍入貢;在北苑正式“始置龍焙”,如葛常之所說:“自建茶入貢,陽羨不復研膏”③,即貢焙正式由顧渚改置北苑,還是在太平興國二年的事情。

貢焙的移易,其影響和後果,實際也帶有進一步促進了茶葉生產技術中心轉移的意味。因為貢焙承擔的,是專門生產禦茶的任務。

如唐人詩句所云:“至精至好且不奢”,“不是貢茶實貢心”

貢茶無論是選用的原料和製作工藝,都是最好和最講究的。

所以如《蔡寬夫詩話》所反映,唐朝中期以前建茶還不甚有名,

自建茶出,天下所產,皆不復可數④,即北苑設置貢焙以後,全國其他地方所出的茶葉,就根本排不上隊了。

這裡不妨以建安貢茶的發展情況為例。

《宣和北苑貢茶錄》載,在太平興國初年,北苑貢焙,只造龍鳳團茶一種。

到至道初,除龍鳳茶外,又造石乳,的乳,白乳以進。

以上是太宗時的貢茶情況,仁宗時,慶歷年間,蔡君謨造小龍團以進。

自小團出,龍鳳遂為次。

神宗元豐年間,又造密雲龍,其品又高於小團之上。哲宗紹聖時,

改密雲龍為瑞雲祥龍。徽宗趙佶,崇尚白茶,於是白茶遂為第一;

繼而又制三色細芽及試新?更新等。自三色細芽出,瑞雲翔龍又居下矣①。

總之,在宋一代,北苑貢茶爭奇鬥異,代有新出;新品一出,前茶即降為凡品,以致宋朝北苑貢茶的名目愈來愈多,舉不勝舉。以宋高宗時的貢茶為例,其時北苑所進,共分十綱:“第一名曰試新;第二名曰貢新;第三名有十六色:龍鳳勝雪,白茶,萬壽龍芽,御苑玉芽,上林第一,乙夜清供,龍鳳英華,玉除清賞,承平雅玩,啟沃承恩,雲葉,雪英,蜀葵,金錢,玉華,千金;第四有十二色……;第五次有十二色……;已下五綱,皆大小團也。”

②上述貢茶,雖然都屬緊壓的團茶或餅茶,但名目不一,當然制法和特點也不同。所以,由上我們不難看出,宋代貢焙的南移,至少在團餅製造上,其技術中心,也由三吳地區移易到建安北苑了。

宋代茶葉生產技術中心的南移建安,我們還可從其時茶書的情況來獲得一定證明。

據筆者約略調查,在我們查得的25種宋代茶書書目中,屬於建安地方性的茶書,就有丁渭的《北苑茶錄》,周絳的《補茶經》,蔡襄的《茶錄》和宋子安的《東溪試茶錄》等14種,占宋代整個茶書的56%。

很明顯,要不是建安是宋代茶葉的貢焙和茶葉生產技術水準較高的地區,其茶書在宋代總數中,也就不可能占到如此高的比重。

宋代建茶的名冠全國,也有力推動和促進了閩南以至我國整個南部茶葉生產的發展。

唐代時,如陸羽《茶經·八之出》記述的那樣,我國最南的茶葉產地,只有“思(今貴州務川),播(貴州遵義),費(貴州德江),夷(貴州石阡),(湖北武昌),袁,吉(江西吉安),福,建,象”等10州。而且如《茶經》所示,“往往得之,其味極佳”,其時這些地方出產的茶葉還不多,只能偶然獲得。

但是,到宋代以後,如《太平寰宇記》所記,我國最南的產茶州軍,就有江南東道的福州,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建州,漳州,汀州;江南西道的袁州,吉州,撫州,江州(今江西九江),鄂州,嶽州(今湖南岳陽),興國軍,潭州(今湖南長沙),衡州(湖南衡陽),涪州(今四川涪陵),寶化縣(今四川南川),夷州,播州,思州;嶺南道的封州(今廣東封川),邕州(今廣西邕甯),容州(今廣西容縣)①等等。

從上錄的茶葉產地中,我們不難看出,《太平寰宇記》記述的南方茶葉產地不僅較《茶經》多得多,而且從福建和兩廣來說,其南緣產茶州縣,也呈現向緯度更低的沿海地區伸展的趨勢。

最後附帶再說一點,《太平寰宇記》約成書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左右,距趙匡胤建國還不到30年,所以其所記茶區南移的情況,不限於宋初,還當包括五代的演變發展在內。

這一事實也再次證明,建茶的入貢和茶區的向南推移,除社會的人為因素外,主要就與五代和北宋時的氣候由暖變寒相關聯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