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這一古老的經濟作物,經歷了藥用、食用、飲用直至成為人們喜愛的飲料,已有數千年之久。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它發乎神農,聞于魯周公,興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和可哥)之一,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餘個國家種茶。
世界各國最初所飲的茶葉,引種的茶種以及飲茶方法、栽培技術、加工工藝、茶事禮俗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中國傳播去的。中國是茶的發祥地,被譽稱為“茶的祖國”。世界各國,凡提及茶事者,無不與中國聯繫在一起。茶,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唐代陸羽的《茶經》中記載,茶有五種叫法,一曰荼,二曰檟,三曰 ,四曰茗,五曰荈。陸羽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的作者,陸羽(733-804年),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唐複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門)。
他一生嗜茶,精通於茶道,陸羽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原是個被遺棄的孤兒,唐開元二十三年(西元735年)。陸羽三歲,被竟陵龍蓋寺住持僧智積禪師在當地西湖之濱拾得。陸羽在黃卷青燈、鐘聲梵吹中學文識字,習誦佛經,還學會煮茶等事務,但他不願皈依佛門,削髮為僧。一生鄙夷權貴,不重財富,酷愛自然,堅持正義《全唐詩》載有陸羽的一首歌,正體現了他的品質;
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臺;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簡單列舉:唐、宋、元、明、清
在唐代陸羽撰寫《茶經》之前,中國的古代史料中,早已有關茶事的記載。例如,在茶史研究上,每每要提到上古代的神農:“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農嘗百草是我國流傳很廣,影響很深的一個古代傳說,那麼,神農是什麼時代、何等人呢?
據《莊子.盜蹠篇》和《白虎通義》稱:神農時代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當時人類已進入新石器的全盛時期,原始的畜牧業和農業已漸趨發達,這就是傳說中的神農時代,神農則是這一時期先民的集中代表。在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始於原始母系氏族社會,迄今當有五千年的歷史了。
在唐代,茶葉文化的發展突出反映了在社會上享用茶葉的人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會享用。也就是茶葉的價值現得到了空前的提高。這裡不妨摘引唐人的一些詩句來略作說明。唐著名詩人元稹,曾寫有一首一至七字《茶》詩,
其云: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碾雕;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鞠尖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誇。”
這首茶詩的內容中,除對茶的特點、加工、享煮、飲用、功效作了全面概括以外,還特別提到愛慕茶葉的“詩客”和“僧家”。唐代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鄉閭庶民,茶葉之所以成為‘比屋之飲“,的確與其時社會上的達官名士,高僧仙道在詩文中的讚頌、宣導是分不開的。
在宋代,團、餅一類的緊壓茶,稱為“片茶“,對蒸而不碎、碎而不拍的蒸青和末茶,稱為“散茶”。主要生產片區有:湖北陽新、江西贛州、福建建甌等地,在宋末和元朝由過去傳統的生產團餅為主,改變為以生產敬茶為主。
表明團餅生產已過時,不過這裡團餅生產的“過時”是指漢族地區茶葉的主要生產、消費而言,事實上,團餅作為一種傳統或特種茶的生產,消費不只在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就是在明清的某些漢族地區中,仍然有著一定的市場。
元朝時,團茶,餅茶主要作貢茶,民間一般只飲散茶和末茶。
明清時期是我國古代茶業和傳統茶學由鼎盛走向終極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我國茶事極為紛繁複雜,尤以下面三點較為突出:
一是團茶、餅茶進一步邊茶化,末茶衰落,葉茶和芽茶成為我國茶葉生產和消費的主導方面。
二是隨著飲用和加工茶葉技藝的發展及嫺熟,特別是明朝中期和後期,我國古代制茶技術和傳統茶學,也是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三是這一時期,西方在世界各地不停地進行殖民和侵略,茶作為中國和西方貿易的主要物品,也不可避免地變成了殖民主義者掠奪與侵略我國的一種物件和誘因。
直至現在茶葉還是人民日常生活中最普遍而優良的飲料。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葉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必需的一種。
茶葉是福建主要特產之一,也是重要出口物資。抗日戰爭前福建省茶葉輸出常占出口物資的第一位,其輸出價值占全省出口物資總值的46%,福建省產茶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茶樹品種多,茶農產制經驗豐富,茶葉品質好。
例如安溪烏龍茶(鐵觀音、黃金桂、本山、毛蟹),
武夷岩茶(大紅袍、鐵羅漢、水金龜、白雞冠),永春佛手等名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