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茶樹,從種子落地的那一刻,就註定要與這塊土地生生相惜。茶不移本,植必子生。今日的農業科技,固然可以克服移植的問題,卻無法取代品種與原生地的血脈關係。以“大紅袍”為代表的武夷岩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也是中國烏龍茶的翹楚。武夷岩茶獨具的“岩韻”,是衡量武夷岩茶品質高低的專用術語。好山好水出好茶,出武夷岩茶之“岩韻”。今天,我們就從生態密碼中解讀武夷岩茶的密碼。

密碼一:香清甘活”何所來? “香生馥鬱,持久性長,具幽蘭之勝,銳者濃烈,幽者清遠。滋味醇厚,鮮滑回甘,喉韻清洌,快感舒適,齒頰留香。茶湯清澈明淨,呈金黃或橙黃色……”

這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傳承人葉啟桐主編的《名山靈芽》中的一段話,是很權威的武夷岩茶的描述,幾乎都與武夷岩茶的生態特徵有關。

許多人癡迷岩茶,其實也就喜歡那股“岩韻”。然而,怎麼理解“岩韻”呢,這位有智慧的老先生將其歸納為“香清甘活”四個字,也是理解武夷岩茶“岩韻”由淺及裡的過程。


“香”,這是茶葉的最低要求,香而不清則是普通凡品。岩茶的特質,就是帶有大自然的味道,這個茶樹跟蘭花,桃樹相伴相生,跟苔蘚,草藥、毛竹一起生長,茶葉就都會帶相應的自然味道。所謂中藥味,石頭味,棕葉香,青苔味等不一而足。

 

清”,不能渾濁,清醇,無雜味和異味;

 

“甘”,吃完有苦澀感,但是有延綿長久的回甘。這些都與武夷山茶區獨有的氣候和水土有關。

武夷茶區氣候溫和,冬暖夏涼,年平均溫度18-18.5℃之間,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年降雨量2000mm左右,山間常年雲霧,年平均相對濕度在80%左右,日照較短。

 

據省茶科所對武夷山土壤調查,正岩茶產地:慧苑坑,牛欄坑,大坑口,流香澗,悟源澗等地號稱“三坑兩澗”,由於岩穀陡崖,遮蔭條件好,穀底滲水細流,夏季日照短,冬擋冷風,氣溫年變差和日差較小。正岩茶園土壤含砂礫量較多,達24-29%,孔隙度50%,土壤通透性能好,土層好,鉀錳含量高,酸度適中,制出如岩韻顯。半岩茶產地:青獅岩,碧石岩主要是厚層岩紅土,土層較薄,鋁含量高,鉀特少,酸度較高,質地較粘重,制出的岩韻微顯,馬頭岩一帶主要是黃壤土,獅子口,九曲溪畔是沖積土,土壤中鈣含量高,土壤肥沃,制出的茶韻不明顯。

 

“活”,體驗這個“活”字是最難的,“單是要武夷山的茶和水還不夠,還得開放你的心靈”。“岩韻”到底是什麼,“這是中國文化用無形說有形,從物質層面,理解為大自然的氣息,從精神層面上,‘岩韻’體現中國人天人合一的理想人生。”

葉啟桐說,老茶人一喝茶,就知道這個茶是產自哪個山頭,制茶人在過程中付出什麼樣的努力。這個是很有意思的,“光靠感官還領悟不到,還要開放你的心靈來感悟,這是品茶的最高境界。”

密碼二:保護性耕作 

武夷岩茶吸收大自然的氣息,正是有了生物多樣性的好生態,才造就出武夷岩茶耐人尋味之岩韻。這幾年,每到茶季,無數茶人,淘茶客,茶商紛至遝來,他們讚歎,“大紅袍的精製過程,而在岩茶栽培上下工夫,才能奠定成功基石。成茶品質成敗,鮮葉品質足以左右。”

天心村老茶農余清命,村幹部當了37年,他說,“我家有四五十畝茶園在景區,當初開墾時就堅持頭戴帽,腳穿鞋、腰綁帶(即茶山頂上,茶山腳下和茶山中間都有植被),武夷山地勢高,表土易流失,為防雨水沖刷,多砌石築岸,使茶樹不致倒下。如今,你若到水簾洞,馬頭岩等地,可見石砌的階梯茶園,或長方形或半圓形,景觀奇特,幾十年了,茶園已經與景區生態融為一體。”

大半輩子伺茶的他,一說起茶生態保護,他有竅門,“岩韻”與武夷耕作法也有關係。由於武夷茶區地形複雜錯綜,岩茶區大部分利用幽谷,深坑,岩隙,山凹和部分緩坡山地,以石砌梯,填土建園,另有竣險石隙,砌築石座,運填客土,以土代肥。在武夷耕作法”中較突出的是深耕吊法”,“客土法”,八九月挖山深翻時,將近根部有效養分吸收吊向行中,根部經日光曝曬,起除蟲滅病和土壤熟化的作用。客土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是形成岩韻的重要特質。

而且,現在的茶農們更懂科學栽培和管理了,大部分都以施有機肥為主,不施化肥,種植夏,冬季綠肥來提高土壤肥力,冬季茶園鋪草,增加土壤有機質。立地條件好了,“岩韻”自不必說了。

就是這樣,茶園生態環境打理清楚了,茶農們才能享受茶帶來的無窮福祉。

所以說,天,是茶生長的大環境;地,是茶生長的立地條件;天時地利如果變了,就沒有武夷岩茶之岩韻。

陸羽就曾經對茶生長的自然環境做了描述。他這樣寫道: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人常言“人不可貌相”,但茶卻可“貌相”,只要按照中醫的望聞問切四字口訣,便可識別茶之優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