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山小種紅茶從17世紀開始外銷,歷經18、19兩個世紀的輝煌,到20世紀由於戰爭的影響趨於衰退,被國外的紅茶(如印度、斯裡蘭卡及肯亞等國)所取代,國內正山小種紅茶幾乎全部停產,通過努力,現在正山小種紅茶正一步步地恢復其歷史面貌。其對外傳播路線分別為:

17世紀:在17世紀初至1684年止,武夷山正山小種紅茶外銷路線都是閩商從武夷山內河運至福州,再轉運至廈門,然後從廈門把正山小種茶運至印尼與荷商貿易,由荷商再運往歐洲。1684年以後,廈門港首開與外商直接貿易之新紀元,武夷山正山小種紅茶開始從廈門港直接出口。

18世紀:本世紀紅茶對外傳播有兩個途徑

一、內陸途徑:主要是將武夷山正山小種紅茶從產區運至廣州及恰克圖。

到廣州的路線:武夷山正山小種紅茶(包括在周邊生產的紅茶)在武夷山星村鎮集中後,攀越武夷山抵江西鉛山河口鎮,由河口換船順信江到鄱陽湖,經鄱陽湖運至江西省會南昌,再溯江到贛州,由贛州再到大瘐,由大瘐起旱到廣東南雄始興縣,再用船運到韶州府曲江縣,從曲江縣沿北江順流南下廣州。這條運輸線路,路途長達2800多華里。安徽、浙江、江蘇的綠茶也是水陸兼程集中到河口鎮循上述路線運往廣州。清政府一口出海政策,造成江西河口至廣州的運輸路線異常繁忙。

到恰克圖的路線:從1762年起,清政府規定僅開恰克圖一地對俄貿易。經營這條運茶路線的中國商人是山西人,又稱“晉幫”。擁資二、三十萬元至百萬元的晉商,每春來武夷山購買武夷山茶葉,長達5000多公里。其運輸路線是由福建武夷山入江西鉛山,過河口,沿信江下鄱陽糊。過九江口入長江而上,至武昌,轉漢水至樊城(今襄陽)起岸,越秦嶺至降州(今晉城),經潞安(長治),平遙、祁縣、太谷、忻縣、大同,天鎮至張家口,至歸化(今呼和浩特),再經戈壁沙漠到庫倫(今烏蘭巴托),最後到達恰克圖。最後由恰克圖水陸並進至莫斯科。

在山西至恰克圖的陸路運茶線上,有車幫、馬幫、駝幫組成的運茶駝隊,經常是累百達千,首尾難望,駝鈴之聲數裡可聞。這段運茶經歷在2006年央視熱播的電視劇《喬家大院》裡有精彩而生動的描繪,它不僅使武夷山茶葉和山西喬家大院一夜成名,大大促進了兩地的旅遊業的極大發展。

二、海上途徑:在1757年前,武夷山正山小種紅茶主要由廈門海關直接外銷。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實行第二次海禁,規定只准廣州一港對外國通商,關閉廈門等通商口岸。但私自從海上外銷並未真正停止,只是數量上大大減少。

19世紀:本世紀武夷山正山小種紅茶在鴉片戰爭前主要通過陸路運往廣州和恰克圖,在戰爭後則通過上海和福州出口。

1840鴉片戰爭爆發,1843年,戰敗後的清政府開放廈門、福州、寧波、上海、廣州五港對外貿易通商。五口通商後,武夷山正山小種茶葉出口的重心北移至上海,使上海迅速取代廣州成為茶葉外銷第一大口岸。武夷山茶葉開始走較為捷近的上海港。運輸途徑為武夷山至江西河口,由河口至江西鄱陽湖,由鄱陽湖過九江入長江轉上海;或由河口至玉山進常山,再順線塘江上游支流運往杭州,再由嘉興內河運上海。

福州港自1843年開埠,但10年內沒有輸出武夷山茶葉。廈門港由於鄰近安溪烏龍茶產區,在19世紀中後期是以銷烏龍茶為主,也沒銷紅茶。1853年春,上海小刀會起義,武夷山紅茶到上海的路被阻。

美國旗昌洋行首先派人攜款深入武夷山茶區,收購武夷山茶葉經閩江下福州。武夷岩茶用小船順江而下,8-10天即可達福州,不幾年時間,福州的武夷山茶葉出口迅速增加。1856年以後,居國內第二,1859年超越上海,居全國茶葉出口量第一大港之地位,福州港開始成為弛名世界之茶葉貿易港。

20世紀:19世紀末,華茶在世界市場上受到印錫茶的激烈衝擊,在英國的武夷山正山小種紅茶銷售上節節敗退,到20世紀的武夷山正山小種紅茶的對外銷售更是每況愈下。武夷山正山小種紅茶則進入了二百多年來最衰敗的時期,從此以後武夷山正山小種紅茶漸漸消聲匿跡,正山小種漸漸被人淡忘。人們有時只在茶餘飯後才偶然提起它曾輝煌的歷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