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武夷山索有“奇秀甲于東南”之譽。自古以來,就是遊覽勝地。武夷山所以蜚聲中外,不僅僅由於它的風光秀麗,還在於它盛產武夷岩茶“武夷不獨以山水之奇而奇,更以茶產之奇而奇”。


唐代徐夤詩云:武夷春暖月初圓,採摘新芽獻地仙,飛鵲印成香臘片,啼猿溪走木蘭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輕涵翠縷煙,分贈恩深知最異,晚鐺宜煮北山泉”,可見早在唐代武夷已有茶葉栽制,並作為饋贈珍品。


宋范仲淹詩: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蘇軾《荔支歎》:“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當時武夷茶已名冠天下,遠在1023年前,已充“官茶”,列為皇家貢品。


元代大德六年,創立焙局,于九曲溪之四曲畔,設置禦茶園,專門辦理貢茶的採制。


武夷從唐朝生產蒸青團茶起,至明末罷貢茶之後,武夷茶葉生產有了更大的發展,積歷代制茶經驗的精髓,創制了武夷岩茶。從此烏龍茶類的採制工藝問世了。徐[左火右勃]《茶考》記述武夷岩茶“歲所產數十萬斤,水浮陸轉,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海內矣”。


中國茶葉輸入歐洲,以武夷岩茶為先,據威廉烏克斯(william Hukers)《茶葉全書》記載,1607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首次從澳門運輸茶葉,銷往歐洲,起初為日本綠茶,不久即改為中國武夷茶,從此武夷岩茶風靡海外。英國、荷蘭等國上層人士,把飲用武夷岩茶作為宴會的一種高尚禮節。

武夷岩茶所以深受人們賞識,在於它的品質優異。優良品質的產生,不外乎一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二有豐富的適制烏龍茶的品種資源;三歸功於獨特精湛的製作工藝。


武夷山坐落在福建省東北部武夷山市境內,位於北緯27°15′,東經118°01′。平均海拔650米。群峰相連,峽谷縱橫,九曲溪縈回其間,實有“碧水丹山”之美。氣候溫和,冬暖夏涼,年平均溫度18~18.5℃,雨量充沛,年雨量2000毫米左右,年平均相對濕度80%左右,日照較短。


武夷山懸崖絕壁,深坑巨穀。茶農利用岩凹、石隙、石縫,沿邊砌築石岸,構築“盆栽式”茶園,俗稱“石座作法”。“岩岩有茶,非岩不茶”,岩茶因而得名。


茶園土壤發育良好,土層深厚、疏鬆,肥力好。優越的自然氣候和土壤條件,為岩茶優異品質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鐘,品具岩骨花香之勝”(徐夤),它印證了岩茶的品質和生態環境的關係。


武夷山方圓60公里,全山36峰,99名岩,岩岩產茶。產於武夷山的烏龍茶,通稱為武夷岩茶。但是由於品種不同、品質差別、採制時期先後,歷代對岩茶的分類,至為嚴格,品種花色數以百計,茶名繁雜最為突出。


產茶地點不同分有:正岩茶、半岩茶、洲茶。正岩茶指武夷岩中心地帶所產的茶葉,其品質香高味醇厚,岩韻特顯。半岩茶指武夷岩邊緣地帶所產的茶葉,其岩韻略遜於正岩茶。洲茶泛指崇溪、九曲溪、黃柏溪溪邊靠武夷岩兩岸所產的茶葉,品質又低一籌。


清代崇安縣令王梓《茶說》:“武夷山周圍百二十裡,皆可種茶,其品有二:在山者為岩茶,上品;在地者為洲茶次之”。“釅茶北山者為上,南上者次之”(陸廷燦《續茶經》)。可見自古以來,對岩茶產地很有考究了。


武夷山是天然植物園,茶樹品種資源也十分豐富。武夷菜茶有性群體,即所謂VARBOHEA,稱武夷種。武夷種的植物學特徵變異萬千,其中蘊藏著無數優異的品種。有茶樹“品種王國”之稱。豐富多采的茶樹品種寶庫,是形成武夷岩茶特有品質的物質基礎。


武夷茶區十分珍惜這個天然的財富。從武夷菜茶原始的有性群體中,經過反復選擇單株,分別採制,鑒定品質,選育了優秀單株。依據品質、形狀、地點等不同,命名“花名”。在各種“花名”中再評出名叢。普通名叢中又評出“四大名叢”。這是武夷獨到的選育技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ice 的頭像
    Alice

    【茶葉 Culture 與 佛法 Sanskrit 】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