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改善和豐富,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如今已被衍化為堅守寧靜與淡泊的生活理念。

筆者在鄉村成長,身邊耄耋高夀者比比皆是。這些鄉村壽星們一直過著粗茶淡飯的日子,年壽雖高但身骨健朗,精神矍鑠。他們說,日日思茶飯,身子骨才會健朗呢!這讓人想起伏羲時代的神農。

神農嘗百草,中毒幸遇茶後,症狀才得以解除。茶也從此逐漸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飲品。此外,神農還廣教人們種五穀雜糧,食五穀雜糧。

那麼,茶也好,米也好,它們與長壽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繫呢?民間對長壽者的稱呼有:60為花甲之年、耳順之年、還鄉之年,70為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國之年,80、90為朝杖之年、耄耋之年,壽到3位數100歲的稱為期頤之年。

人們為長壽老人祝壽,大量地引用了字謎物謎。比如常見的喜、米、白、茶這四個字,它們分別蘊藏著與壽相關的文化資訊。

喜字代表的是77歲,草書喜字看似七十七;米壽代表的是88歲,因米字看似八十八;因百字少了一橫就是白字,所以白壽就是99歲而茶壽則指108歲,茶字的草頭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個八,加在一起就是108歲!

 孫中山先生極主張“茶壽”一說,讚美茶“是為最合衛生最優美之人類飲料”,“中國常人所飲者為清茶,飲食者為淡飯”,“窮鄉僻壤之人”,粗茶淡飯,“不及酒肉”,“常多上壽”

現代學者林語堂也說:“我毫不懷疑茶具有使中國人延年益壽的作用,

因為它有助於消化,使人心平氣和。”

 中華壽神彭祖“因慕閩地不死國”,於是來到閩北修煉,洪荒年代以茶、飲茶為樂事。飲茶遂成為民間生活的習俗。

就連蘇東坡、范仲淹、陸游、朱熹、李綱等一大批仕宦名流,也時常從事鬥茶活動。蘇東坡曾感慨道:“何須魏帝一丸

與其企盼仙人賜藥,倒不如像盧仝煎茗自飲,七碗茶下肚,“兩腋習習風生”,那才實在。

五代時學者王文錫在《茶譜》中記載道:茶是“萬病之藥”,有“返老還童之功”。《舊唐書宣宗紀》記載道:洛陽來了位130多歲的僧人,宣宗問他:“服何藥如此長壽?”

僧答:“貧僧素不知藥,只是好飲香茗,至處唯茶是求。”長壽的秘訣是飲茶。

現代科學證明,茶富於營養,飲茶能滿足人體對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需要。茶能治病,是因為茶中含有與人體健康關係密切的咖啡鹼、兒茶素、維生素類、礦物質微量元素、氨基酸等物質。

隨著物質生活的改善,不少人粗茶淡飯的日子過不下了,許多人因暴飲暴食出現營養過剩,肥胖症、“三高”威脅著健康。

現實生活中,米才是我們百姓生活的主食,茶更是我們百姓長壽的飲品。讓我們以平淡心態過日子,勿求奢侈,更忌暴飲暴食。多吃五穀雜糧大米飯,保持飲茶樂趣,米壽”、“茶壽”的目標就有可能會達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ice 的頭像
    Alice

    【茶葉 Culture 與 佛法 Sanskrit 】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