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說起紅茶,首先讓人們想到的一定是武夷山的正山小種,坦洋工夫。紅茶的鼻祖在中國,世界上最早的紅茶由中國福建武夷山茶區的茶農發明,名為“正山小種”。屬於全發酵茶類,是以茶樹的芽葉為原料,經過萎凋,揉撚(切),發酵,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製而成。因其幹茶色澤和沖泡的茶湯以紅色為主調,故名紅茶。

紅茶種類較多,產地較廣,祁門紅茶聞名天下,工夫紅茶和小種紅茶處處留香,此外,從中國引種發展起來的印度,斯里蘭卡的產地紅茶也很有名。

中國紅茶品種以祁門紅茶最為著名,為我國第二大茶類,出口量占我國茶葉總產量的50%左右,客戶遍佈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銷量最多的是埃及,蘇丹,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巴基斯坦,英國及愛爾蘭,加拿大,智利,德國,荷蘭及東歐各國。

紅茶的產地各自不同

嚴格說起來,紅茶不是指茶的品種,而是一種茶葉的加工工藝。

紅茶的種類較多,自然產地也就較廣,按照其加工的方法與出品的茶形,一般又可分為三大類: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工夫紅茶是中國特有的紅茶,比如祁門工夫、滇紅工夫等等。這裡“工夫”兩字有雙重含義,一是指加工的時候較別種紅茶下的工夫更多,二是沖泡的時候要用充裕的時間慢慢品味。小種紅茶是福建省的特產,有正山小種和外山小種之分。正山小種產于1000米以上的高山,如今那裡已經實行了“原產地保護”。正山小種又可分為東方口味和歐洲口味,東方口味講究的是“松煙香,桂圓湯”,歐洲口味的松香味則更濃郁,比較適合配薰魚和薰肉。

一、小種紅茶

小種紅茶是最古老的紅茶,同時也是其它紅茶的鼻祖,其他紅茶都是從小種紅茶演變而來的。它分為正山小種和外山小種,均原產於武夷山地區。

1.正山小種:產于崇安縣星村鄉桐木關,所以又稱為“星村小種”或“桐木關小種”。

2.外山小種主產于福建的政和,坦洋,古田,沙縣等地,近年來江西的鉛山一帶也有出產。

二、工夫紅茶

1.祁門工夫:主產安徽省祁門縣一帶,與其毗鄰的石台,東至,黟縣及貴池等縣也有少量生產。成品茶條索緊細苗秀,色澤烏潤,金毫顯露,湯色紅豔明亮,滋味鮮醇酣厚,香氣清香特久,似花,似果,似蜜的“祁門香”以聞名於世,位居世界三大高香名茶之首。

祁門工夫紅茶,是我國傳統工夫紅茶的珍品,有百餘年的生產歷史。主產安徽省祁門縣,與其毗鄰的石台,東至,黟縣及貴池等縣也有少量生產。常年產量5萬擔左右。祁紅工夫以外形苗秀,色有“寶光”和香氣濃郁而著稱,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祁紅工夫茶條索緊秀,鋒苗好,色澤烏黑泛灰光,俗稱“寶光”,內質香氣濃郁高長,似蜜糖香,又蘊藏有蘭花香,湯色紅豔,滋味醇厚,回味雋永,葉底嫩軟紅亮。祁門紅茶品質超群,被譽為“群芳最”,這與祁門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條件優越是分不開的。全縣茶園總面積的65%左右這些茶園,土地肥沃,腐殖質含量較高,早晚溫差大,常有雲霧繚繞,且日照時間較短,構成茶樹生長的天然佳境,釀成“祁紅”特殊的芳香厚味。

採制工藝:祁紅于每年的清明前後至穀雨前開園採摘,現采現制,以保持鮮葉的有效成分。鮮葉按質分級驗收。特級祁紅以一芽一葉及一芽二葉為主。其製作分初制、精製兩大過程。初制包括萎凋,揉撚,發酵,烘乾等工序;精製則將長,短,粗,細,輕,重,直,曲不一的毛茶,經篩分,整形,審評提選,分級歸堆,為了提高幹度,保持品質,便於貯藏和進一步發揮茶香,再行複火,拼配,成為形質兼優的成品茶。

祁門紅茶獨具的特色是:外形條索緊細秀長,金黃芽毫顯露,鋒苗秀麗,色澤烏潤;湯色紅豔明亮,葉底鮮紅明亮;香氣芬芳,馥鬱持久,似蘋果與蘭花香味。在國際市場上譽為“祁門香”。如加入牛奶,食糖調飲,亦頗可口,茶湯呈粉紅色,香味不減,不僅含有多種營養成分,並且有藥理療效。

祁門紅茶從1875年問世以來,為我國傳統的出口珍品,久已享譽國際市場。1915年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質獎章。1980,1985,1990年由祁門茶廠生產的特級,一,二級祁紅連續三次獲國家優質食品金質獎。1986年被商業部評為全國優質名茶。1987年又獲第二十六屆世界優質食品金質獎章。1992年獲中國旅遊新產品“天馬金獎”;1993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級指定產品,祁門茶廠被定為國家旅遊產品定點生產企業。該茶在國際市場上與印度大吉嶺,斯里蘭卡烏伐紅茶齊名,並稱為世界三大高香名茶。已出口英,北歐,德,美,加拿大,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

2.滇紅工夫:滇紅工夫茶,屬大葉種類型的工夫茶,主產雲南的臨滄,保山,鳳慶等地,是我國工夫紅茶的後起之秀。滇紅工夫茶,屬大葉種類型的工夫茶,主產雲南的臨滄,保山等地,是我國工夫紅茶的後起之秀,以外形肥碩緊實,金毫顯露和香高味濃的品質獨樹一幟,而稱著於世。滇紅工夫外形條索緊結,肥碩雄壯,乾茶色澤烏潤,金毫特顯,內質湯色豔亮,香氣鮮郁高長,滋味濃厚鮮爽,富有刺激性。葉底紅勻嫩亮,國內獨具一格,系舉世歡迎的工夫紅茶。

滇紅工夫因採制時期不同,其品質具有季節性變化,一般春茶比夏、秋茶好。春茶條索肥碩,身骨重實,淨度好,葉底嫩勻。夏茶正值雨季,芽葉生長快,節間長,雖芽毫顯露,但淨度較低,葉底稍顯硬、雜。秋茶正處幹涼季節,茶樹生長代謝作用轉弱,成茶身骨輕,淨度低,嫩度不及春、夏茶。滇紅工夫茸毫顯露為其品質特點之一。其毫色可分淡黃,菊黃,金黃等類。風慶,雲縣,昌寧等地工夫茶,毫色多呈菊黃,猛海,雙扛,臨滄,普文等地工夫茶,毫色多呈金黃。同一茶園春季採制的一般毫色較淺,多呈淡黃,夏茶毫色多呈菊黃,唯秋茶多呈金黃色。

滇紅工夫內質香鬱味濃香氣以滇西茶區的雲縣、鳳慶、昌寧為好,尤其是雲縣部分地區所產的工夫茶,香氣高長,且帶有花香。滇南茶區工夫茶滋味濃厚,刺激性較強,滇西茶區工夫茶滋味醇厚,刺激性稍弱,但回味鮮爽。

3.閩紅工夫:閩紅工夫茶系政和工夫,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的統稱,均系福建特產。

閩紅三大工夫茶

政和工夫:產于福建政和,按品種分為大茶、小茶兩種。大茶系採用政和大白茶製成,小茶系用小葉種製成。以大茶為主體。

政和工夫按品種分為大茶、小茶兩種。大茶系採用政和大白茶製成,是閩紅三大工夫茶的上品,外形條索緊結肥壯多毫,色澤烏潤,內質湯色紅濃,香氣高而鮮甜,滋味濃厚,葉底肥壯尚紅。小茶系用小葉種製成,條索細緊,香似祁紅,但欠持久,湯稍淺,味醇和,葉底紅勻。

政和工夫以大茶為主體,揚其毫多味濃之優點,又適當拼以高香之小茶,因此高級政和工夫特別體態勻稱,毫心顯露,香味俱佳。百年的政和工夫,一經問世,即享盛名。19世紀中葉,產量達萬餘擔。後因戰事摧殘,茶園荒蕪,至1949年年產僅900餘擔。嗣後,著力恢復傳統品質風格,產量品質均有回升。60年代後,因改制綠茶,僅保持少量生產,年產約800擔。

坦洋工夫:坦洋工夫分佈較廣,主產福建的福安,柘榮,壽甯,周寧,霞浦及屏南北部等地。其中以坦洋工夫最為出名。

坦洋工夫分佈較廣,主產福安,柘榮,壽甯,周寧,霞浦及屏南北部等地。

坦洋工夫外形細長勻整,帶白毫,色澤烏黑有光,內質香味清鮮甜和,湯鮮豔呈金黃色,葉底紅勻光滑。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內白雲山麓的坦洋村,相傳清咸豐,同治年間(西元1851-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進四)者,試製紅茶成功,經廣州運銷西歐。很受歡迎,此後茶商紛紛入山求市,接踵而來並設洋行,周圍各縣茶葉亦漸雲集坦洋。

坦炒工夫名聲也就不脛而走,自光緒六年至民國二十五年(西元1881—1936年)的50餘年,埕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萬擔,其中1898年出口3萬餘組。坦洋街長一公里,設茶行達36家,雇工3000余人,產量2萬餘擔。收條範圍上至政和縣的新村,下至霞浦縣的赤嶺,方圓數百里,境跨七,八個縣,成為福安的主要紅茶產區。運銷荷蘭,英國,日本,東南亞等二十餘個國家與地區,每年收外匯茶銀百余萬元。

當時民諺云:“國家大興,茶換黃金,船泊龍鳳橋,白銀用鬥量。”在1915年,坦洋工夫與國酒“茅臺”同台摘得巴拿馬萬國會金獎。後因抗日戰爭爆發,銷路受阻,生產亦遭嚴重破壞,坦洋工夫產量銳減。

50年代中期,為了恢復和提高坦洋工夫紅茶的產量和品質,先後建立了國營坦洋,水門紅茶初制廠和福安茶廠,實行機械化制茶,引進並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雲等優良茶樹品種,1960年產量增加到5萬擔,創歷史最高水準。後因茶類佈局的變更,由“紅”改“綠”,坦洋工夫尚存無幾。近年來,經有關部門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復和發展,1988年產量達8000餘擔。

白琳工夫:主產于福建的福鼎,屬於小葉種紅茶。

白琳工夫產於福鼎縣太姥山白琳,湖林一帶。太姥山地處閩東偏北,與浙江毗鄰,地勢較高,群山疊翠,岩壑爭奇,茶樹常種于崖林之間。茶樹根深葉茂,芽毫雪白晶瑩。

19世紀50年代。閩,廣茶商在福鼎經營加工工夫茶,廣收白琳,翠郊,蹯溪,黃崗,湖林及浙江的平陽,泰順等地的紅條茶,集中白琳加工,白琳工夫由此而生。20世紀初,福鼎“合茂智”茶號,充分發揮福鼎大白茶的特點,精選細嫩芽葉,製成工夫茶,外形條索緊結纖秀,含有大量的橙黃白毫,具有鮮爽愉快的毫香,湯色,葉底豔麗紅亮,取名為“桔紅”,意為桔子般紅豔的工夫,風格獨特,在國際市場上很受歡迎。

白琳工夫茶系小葉種紅茶,當地種植的小葉群體種具有茸毛多,萌芽早,產量高的特點,一般的白琳工夫,外形條索細長彎曲,茸毫多呈顆粒絨球狀,色澤黃黑,內質湯色佳.

4.湖紅工夫:主產地是湖南安化,平陽,長沙,漣源,瀏陽,桃源,邵陽,平江,長沙一帶。

5.寧紅工夫:主產于江西省修水,武寧,銅鼓一帶。

6.川紅工夫:主產于四川省宜賓,重慶,雅安等地區

川紅工夫產於四川省宜賓等地,是本世紀50年代產生的工夫紅茶。四川省是我國茶樹發源地之一,茶葉生產歷史悠久。四川地勢北高南低,東部形成盆地,秦嶺、大巴山擋住北來寒流,東南向的海洋季風可直達盆地各隅。年降雨量1000-1300毫米,氣候溫和,年均氣溫17-18℃,極端最低氣溫不低於-4℃,最冷的1月份,其平均氣溫較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高2--4℃,茶園土壤多為山地黃泥及紫色砂土。

川紅工夫外形條索肥壯圓緊,顯金毫,色澤烏黑油潤,內質香氣清鮮帶枯糖香,滋味醇厚鮮爽,湯色濃亮。葉底厚軟紅勻。川紅問世以來,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較高聲譽,多年來暢銷蘇聯,法國,英國,德國及羅馬尼亞等國,堪稱中國工夫紅茶的後起之秀。

7.宜紅工夫:主產於湖北省的宜昌,恩施等地區。

8.越紅工夫:主產於浙江省的紹興,諸暨,嵊縣一帶。

9.浮梁工夫:主產地江西景德鎮一帶的山區和丘陵地帶,景德鎮一帶古稱“浮梁”。

湘紅工夫:主產於湖南湘西的石門,慈利,桑值,大庸等縣市,現已被歸於“湖紅工夫”。

10.臺灣工夫:

11.江蘇工夫:江蘇不少產茶的地方均有出產。

12.鐵觀音紅茶:福建省安溪縣的藍田鄉黃柏村等地。

13.粵紅工夫:廣東的潮安等地

三.紅碎茶

印度是紅碎茶生產和出口最多的國家。1835年印度阿薩姆開始種茶,茶種是由中國進口的,中國專家還曾前往指導種茶制茶方法,傳授手工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種紅茶的生產技術。後來簡化製造程式,取消鍋炒,改為發酵,烘焙,生產類似中國工夫紅茶的產品。自1874年W.S.賴爾(W.S.Lyle)發明第一台揉撚機後1876年喬治·裡德(GeorgeReld)又發明了切茶機.將條形茶切成短小而細的碎茶,紅碎茶則正式出現。再經近百年的發展,各種新的機具不斷發明,相應的工藝技術不斷出現,各類制法大致確定,產品花色基本定型,消費的習慣已經形成,使紅碎茶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飲料。

紅碎茶按其外形又可細分為葉茶,碎茶,片茶,末茶,產地分佈較廣,遍于雲南,廣東,海南,廣西,主要供出口。另外,世界很多地方均出產紅茶,例如:印度(以大吉嶺茶最為珍貴)東非(以肯亞所產最為著名斯里蘭卡(最著名的是錫蘭紅茶印尼(以爪哇島及蘇門答臘為中心)以上種類包含了先今的各類紅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ice 的頭像
    Alice

    【茶葉 Culture 與 佛法 Sanskrit 】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