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FOAM 解讀對有機農業的質疑和常見誤區(二)

有機農業能更好地對待動物嗎?

誤區:有機養殖中,動物不能接受必要的治療

(比如免疫和抗生素),

因此造成動物的很多不必要的,長時間的痛苦。

 

解讀:根據IFOAM基本標準,

有機養殖需要用平衡的有機餵養,

無壓力的養殖方式和精選的抗病品種,

來促進和維持動物的健康和福利。預防性措施

(比如經常的鍛煉,放養,良好空氣流通,輪流放牧等)

可以促進動物的自然免疫力。

有機養殖不可以預防性地使用化學藥物和抗生素,

因為這會造成動物對藥物的抗性。當動物疫情發生時,

如果天然的治療方法無法獲得理想效果,

則可以使用抗生素等化學藥物。

有機養殖限制疫苗使用,是因為很多疫苗是轉基因產品。

非轉基因疫苗可以在特定情況下使用

當已知疫情出現,或當病情無法用其他方式控制,

或法律規定疫苗接種時)。

 

誤區:當動物被放養在室外時,禽流感等動物疾病更容易傳播。

室內飼養可以防止疾病傳播。

 

解讀:非常致病的一株禽流感病毒H5N1,

本質上是因為工業化養殖而造成的。

雖然野鳥可以短距離攜帶病毒,

而跨國的畜禽養殖工業才是傳播病毒的最大載體。

FAO和USDA的報告都表明,

亞洲的大規模禽流感爆發是開始於高密度養殖場中。

沒有證據證明室內飼養可以防止禽流感傳播。

小農場上的多樣化禽類養殖對於養殖業的長期發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因為養殖密度低、基因多樣化程度高,

在散養家禽中,禽流感不會形成高致病的變種。

 

誤區:工業化養殖的動物生產了大量的蛋奶產品,

因此這些動物應該沒有經受什麼痛苦。

 

解讀:很多報告都表明,

高密度養殖動物的健康不是處在正常的狀態,

它們長時期忍受不健康的生活條件,需要長期藥物治療。

德國波恩大學研究表明,從1960年到1990年代中期,

奶牛的產奶量增加了30%,但是腿部疾病增加了300%,

乳房疾病更是增加了600%。

因為工業養殖過度依賴精飼料,動物健康也會受到影響。

丹麥保護動物協會報告指出,因為承受壓力和不自然的飼料所危害,

大約一半的丹麥奶牛都被胃潰瘍所困擾。

就算動物沒有疾病時,因為無法表達自然的行為

(自由走動、築巢等),

它們仍然受到精神上和身體上的折磨。

有機養殖要求農戶保證動物的正常生理需求。

 

誤區:有機養殖標準不是全球統一的,

比如,為什麼有些地區的有機養殖允許將牛圈養起來呢?

 

解讀:不同的養殖標準反應當地的氣候和文化,

也反應著有機標準自身的不斷發展的過程。

IFOAM基本標準要求所有動物都能有放牧的空間和戶外活動場地,

但是考慮到動物福利和牧場的管理,

有些情況下動物可能被短時地圈養,或在特定季節進行圈養。

在有機行業已經發展穩定的地區,要求有機養殖用100%的有機飼料。

但是在有機飼料難以得到、有機農業剛開始發展的地區,

假如要求有機養殖用100%有機飼料,則會阻礙有機農業的發展。

 

總之,雖然各地有機養殖標準有差別,

並不代表這些標準是不值得肯定的。

雖然沒有哪個有機標準能提供最好的、全世界通用的動物福利框架,

但有機養殖和工業養殖提供給動物的生存條件終究是有巨大差別的。

 

有機農業能養活世界嗎?

誤區:有機農業不能養活不斷增長的世界人口。

解讀:有機是建立在傳統文化、現代科技和創新結合的基礎上。

採用有機農業不代表回到工業革命以前的糧食產量。

有機的產量只有普通農業產量的“三分之一”

或者“一半”的說法,通常是基於不完整的數據得出的結論。

 

很多研究指出,有機農業可以和石油農業同樣高產,

甚至比石油農業更高產。

比如,康奈爾大學的Per Pinstrup Andersen研究得出結論,

有機農業產量大約是石油農業的80%。

另一項針對全球293個案例的研究表明,

在發達國家,有機農業的產量是石油農業的92%。

剛開始轉換向有機農業時,產量可能會下降,

但是當土壤微生物活力恢復、養分迴圈達到正常時,產量就會恢復。

 

在發展中國家(也是食物短缺最嚴重地區)

有機可以提高糧食產量。

這歸功於土壤中有機質的提高、以及水分保持能力的增強。

密歇根大學Catherine Badgley執導的模型計算發現,

假設全世界都採取有機農業(且耕作面積不變),

可以給所有人口提供足夠的糧食。

現在研究資金對於有機農業的資助還非常有限。

如果政府提高重視,加大研究投入,有機農業有更大的提產潛力。

全球農業產量已經足夠提供每個人的口糧。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買得起糧食。

真正的糧食安全威脅因素是政治,經濟和社會因素,而不是糧食產量。

鄉村發展是制約糧食安全的一大原因。

有機農業基於健康、生態、公平、關愛原則,

是促進鄉村發展的最有力工具。

有機農業能夠恢復土壤活力。因為不可持續的石油農業,

每年有大約六百萬公頃的耕地喪失

(主要是在貧窮國家)。

這一趨勢能夠通過有機耕作得到扭轉。

 採用多樣化種植,一片耕地全年的總產量能得到提高。

有機養殖提倡在本地農場生產飼料,

因此可顯著減少對於穀物飼料的需求。

消費者的飲食結構也可能因環保意識的提高而改變,

從而轉向以素食為主的飲食。

總體來說,未來的農業系統是有可能轉變成有機.可持續.高效.高產.

能給世界人口提供足夠食物的系統的。

但是,是否人人都能買得起食物,

強烈依賴於政治、經濟和社會因素,

不是有機農業一個領域就能解決的問題。

 

誤區:世界上沒有足夠的牛給有機農田提供足夠的肥料。

解讀:牛糞及其他糞便並不是有機農業的唯一肥料來源。

用植物堆肥、施用覆蓋物、

用水草製作肥料等都是有機農業中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

除了農場上的養分來源,有機農業還從外部給土壤增加肥力。

比如種植豆科綠肥作物、使用天然礦物質肥料、

使用其他廢物回收製作的肥料

(海鳥糞,廚餘垃圾,餅肥,林業副產品,泥炭,紡織業副產品等)

植物肥料能比糞肥提供更多的氮。

 

有機農業對社會公正嗎?

誤區:大多有機食品是大公司生產、長途運輸銷售的,

因此買有機食品不能幫助小型家庭農場。 

解讀:有機認證不能保證產品是小型家庭農場生產的。

如果消費者希望幫助小農場,

應該尋找比有機認證更合適的購買標準。

比如,可以通過參與式認證體系購買小型、

本地農場的有機食品,或者直接向小農場主購買食品。

誤區:有機食品市場越來越大,

因此越來越多地向大型超市供貨。

這些公司會給供應商和農民(包括有機和非有機)施加壓力,

讓他們降低價格並且提高產品的標準化程度。

因此,向大公司供貨使得有機喪失了它的初衷。

沒有理由從超市購買有機。

 

解讀:超市中出售有機產品,因為交易規模較大,

有可能降低產品價格,使更多人買到有機產品,

這並不代表生產者的獲利會減少。

標準化和認證都是因為消費者的需求而產生的,

而不是有機農業本身造成的。

標準化並不意味著有機標準的降低。

在遵守有機產品的要求上,

超市常常會嚴格地要求,以減少風險。

不通過主流市場管道購買有機是完全可以的。

當地的農夫市集、合作社的商店、

網購等等管道都可以買到有機產品。

這是有利的、應該被鼓勵的。

但是,超市中仍然會銷售有機食品,

且超市提供的選擇越多,

就有越多的消費者轉向有機飲食。

 

誤區:有機農業耗費大量人力,在被愛滋病,

戰亂困擾的發展中國家,

採用有機農業對於當地人的負擔更重。

解讀:有機農業的確比石油農業耗費更多人力。

但是在發展中國家,土地和資金

(而不是勞動力)是農業的制約因素。

勞動力的成本甚至比化學投入品(化肥農藥等)成本要低,

這也是發展中國家轉向有機可以獲利的原因之一。

有機農業有一系列可以節省勞動力的技術方法。

比如用覆蓋作物控制雜草和減少土壤流失,

用作物秸稈製作覆蓋等。

有機農業可以減少環境污染,提供更營養的食物,

降低動物和人對於抗生素的抗藥性,

對受愛滋病困擾的人群是有利的。

誤區:有機農夫每天要承受巨大的工作壓力,

進而造成健康威脅,比如無法治癒的背部疾病。

因此,有機農業並不是對農民更健康的農業。

解讀:極少有農民在從事有機農業後又重新轉回石油農業。

這說明,總體來說,有機農業能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

雖然工作量有可能更大,但是有機農業對農民也有更多的 

益處:因為生產健康,生態的食物帶來成就感;

減少農藥等化學物質的威脅;

更好,更多樣化的農場環境,

使得農民可以採用生態旅遊等方式開發更多收入來源;

農民收入更高、更穩定。

 

最好的有機農民並不是花最多時間除草的那些,

而是花時間瞭解農業生態系統、從而減少工作量的那些。

有機農業是知識密集型農業。

當方法恰當時,工作量可以得到控制。

天然的就是好的,合成的就是壞的嗎?

 

誤區:有機農業在“天然”和“化學”之間做出分別。

但是化工製造的和天然生產的物質,理論上說都是化學物質,

因為每個生物過程都是化學過程。

解讀:

有機農業首先採用生態過程和合適的耕作方法來控制病蟲草害。

化學物質(即便是天然的)也是不得已才使用。

在實驗室中,也能合成外部“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質。

這些化學物質(如果無法從自然界中獲取足夠的量和純度)

可以用作有機農業的投入品,但是需要滿足更多的條件(見下文)。

“天然”和“人工合成”

農藥的最大區別是它們在環境中的停留時間(比如半衰期)。

生物農藥通常幾天內就會降解,

而合成農藥在環境中可持續存在幾個月甚至數十年。

雖然所有自然反應都是化學反應,

但並不是每個化學反應都存在於自然界。

每年農業化學工業都製造出新的合成化學物質,

這些物質對於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影響很多是未知的。

因此有機農業對於合成化學物質很謹慎。

“天然”還是“合成”並不是定義有機的標準。

有機農業的投入品至少需要滿足以下要求:

必要性和替代品:

任何投入品都是達到可持續生產所必須的,

是維持產量和品質所必要的,也是所能得到的最好的技術。

來源和生產過程:有機農業基於使用天然的.生物的.可再生的資源。

環境:有機生產和加工對於環境來說是可持續的。

人的健康:有機技術提高人體健康和食品安全。

品質:有機方法能維持或提高產品品質。

社會、經濟和倫理:

有機農業的投入品可以使其產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有機農業對於社會是公正的、經濟上需要是可持續的,

有機農業方法尊重文化多樣性、保護動物福利。

另外,有機農業要儘量減少外來物的投入,鼓勵農場的自給自足。

因此,使用農場自製生物農藥比使用外購商品化農藥更好。

編譯作者:Jing(有機會記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