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茶傳入印度的歷史並不長,據說1780年,中國的茶籽才首次引種到印度,但大範圍種植還要稍微再晚些。當英屬的東印度公司所壟斷的與中國的茶葉貿易被打破之後,在印度就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負責將中國的茶樹在印度培植起來。

 

1833年,在英國軍官羅伯特·布魯斯(Robert Bruce)查理斯·布魯斯(Charles Bruce)這對兄弟的努力之下,經過精心挑選的八萬顆來自中國的茶樹種子在加爾各答植物園裡被孵育成小茶苗,然後送往千里之外的阿薩姆種植,從此茶樹在印度落地生根。茶樹長成之後,羅伯特·布魯斯又從中國特意聘請兩位茶師,手把手地調教印度人如何炒茶制茶,這是茶葉在印度本土流傳的歷史之始。

當時的印度人恐怕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由英國人帶來的這種綠色植物日後竟會完全改變他們的生活,而且為他們未來的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

1839年,印度第一批出口茶葉被運往倫敦試銷,深獲英人好評。

從此,茶葉的種植很快從印度東北的阿薩姆邦傳到西孟加拉邦的大吉嶺一帶,後來又發展到南部的尼爾吉裡山區。印度的地理環境非常適合茶樹生長,茶葉產區分佈很廣,全國有22個邦都出產茶葉(中國產茶的省份還沒有這麼多)。

其中,大吉嶺和尼爾吉裡以數量巨大和品質優異聞名於世。

從20世紀初,印度茶葉的產量就開始超過中國,連續幾十年位居世界第一。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公佈的資料,2004年印度的茶葉產量高達85.5萬噸。產量高,出口數量也大,印度是當今世界茶葉出口量最大的國家,印度茶葉以優異的品質深受不少人的喜愛,成為原產國—中國茶葉的最大競爭對手,為印度換回了數額巨大的外匯收入。

茶文化傳出中國之後,隨著各地的風俗與習慣,在不同的國家裡形成了面貌各異的特徵。日本人保留了中國唐代以前的“末茶”法,將茶葉磨成粉末,加開水打成泡沫飲用;蒙古人將茶加入牛奶與食鹽,熬煮出能抵抗嚴寒的“奶茶”;西方的英國、美國和俄羅斯等國家的人習慣在茶裡加入糖和檸檬,把它做成醒神解渴的“檸檬茶”;土耳其人則是將茶水中融入蘋果汁,形成帶有水果味道的“蘋果茶”。

唯有中國人是直接將茶葉放在開水中沖泡,然後一壺一壺地飲用清茶。不同於中國的清茶,“印度茶”在製作過程中融入了比其它國家更多種類的香料和其它物質,包括豆蔻、桂皮、丁香、薑、胡椒、牛奶和白糖等,形成了濃郁馥香、能讓人在炎熱氣候裡保持清醒的、獨具風味的“印度奶茶”。有人說,中國的“清茶”就像中國的女子,自然質樸,天然美麗,而印度的“奶茶”則如印度的女郎,濃妝豔抹,漂亮妖嬈,生動區別了兩種茶不同的特徵。

 

“印度奶茶”的做法頗為講究,先將牛奶加水在鍋裡煮沸,之後加入茶葉與香料,沸騰一會兒之後,再用小火燉五六分鐘,然後濾掉茶葉,在茶水中加入白糖,這就可以飲用了。講究的人幾乎會加入上面所提及的所有香料,簡單的則只加入牛奶、白糖與生薑。

現在,在印度的飛機、火車等交通工具上還有一種更簡便的方法,就是將調和了茶葉與各種香料的茶葉袋直接放進杯子裡的開水中沖泡,然後去掉茶袋就可以喝了。

剛來印度時,覺得“印度奶茶”很神秘,其實做起來還是挺容易的,在一個印度朋友的指點下,經過兩三次的訓練,我就已經能煮出與他們的味道一模一樣的“印度奶茶”了。不過,流行於南印度一帶的“拉茶”,味道雖與其它印度茶一樣,做法就需要些技巧了。這種茶的做法是將裝著牛奶與茶水的兩個杯子在一定的距離之間互相倒來倒去,就像是將茶水拉來拉去一般,直到它們完全調和在一起,所以被稱為“拉茶”。

 

“印度奶茶”可以直接飲用,也可以配上茶點。印度的甜點種類是非常之多的,它們都可以做為茶點使用。悠閒與有錢的人家,經常在喝茶時,手裡同時會捏塊上等的甜品。“印度奶茶”再加上茶點,基本上可以當做一頓小餐。

由於加入的香料眾多,加上放的牛奶、白糖量比較大,“印度奶茶”的口味就像印度的食品一樣濃重,它會散發出一種濃郁的調和香料味,聞起來濃香赴鼻,喝起來香甜可口。在炎熱的天氣裡,奶茶讓人精神倍增,思維清晰。

儘管始終都有一些其它國家的人無法適應“印度奶茶”,但印度人則甘之若怡,深愛有加。因為有牛奶和白糖,“印度茶”含有很高的熱量,所以印度茶還有極強的耐餓作用。饑腸轆轆的時候,一杯茶下肚,至少幾十分鐘之內,肚子不會再咕嚕咕嚕向你抗議。

人在外面辦事,總是難免有錯過吃飯的時候,餓著肚子工作實在不是件享受的事,這時候只要有茶店,我總喜歡來一杯暖暖的“印度奶茶”,將疲勞與饑餓一掃而光。一般情況下,一杯“印度奶茶”在五個盧比左右,算是簡單、方便而又便宜的解餓方法了。

由於“印度奶茶”醒神的功能極其明顯,在印度,跑長途的司機對它鍾愛有加,哪一趟旅途中都不能少了喝茶。不同於以供應地方特色商品、飲料、酒類及飲食為主的中國道路交通服務站,印度交通服務站大多只提供“印度奶茶”與便捷速食。因為印度的司機在開車過程中,從出發地到目的地,沒有三五杯乃至十數八杯“印度奶茶”喝,那是不行的。

除大型的服務站之外,對茶的需求量之大還催生了道路兩邊無數的小茶店。一旦開得疲勞了,司機可以隨時在任何一個小茶店停下,喝一杯熱乎乎、香噴噴的茶水,然後再出發。而且,這些小店幾乎都是通宵經營,所以夜晚印度長途道路的兩邊,除了路燈,還有無數小茶店的點點燈火,它們就像天空的點點繁星,照亮道路的同時,保障著夜行旅人的安全。

與朋友們一起從德里出發去喜馬偕爾郡旅遊時,四百公里左右的路程共開了十一個小時的車。由於開了一夜的車,司機已經疲勞至極,快要到達的時候,他忍不住打起了瞌睡,儘管有我們的提醒,有一次他還是差點兒把車撞到山裡的崖壁上。

見此情形,想到他之前每喝一次“印度奶茶”,精神就特別好,開車也格外穩當,於是我讓他在一個小茶店前停下來,請他喝了兩杯“印度奶茶”。這個方法還真是有效果,兩杯茶下去,他非但再也不困乏,還精神抖擻地又說又唱,順利地翻越了險峻的群山。

在印度,不僅人有民族、種姓、貧富、貴賤等差別,就是不同階層間的器物及日常飲食也有很大差別,所以印度的消費基本上一直是沿著兩條線向前發展,各階層在物質生活上能夠相互交涉的東西不多,但“印度奶茶”是唯一的例外,這是他們共同的愛好。印度茶葉遠沒有中國茶葉的差別那麼大,也沒有中國茶葉的離譜天價。

作為有著悠久飲茶歷史的茶葉原產國,茶雖然在“開門七件事”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和“文人七雅事”的“琴棋書畫詩酒茶”中有著雙重的交匯,但實際上茶在中國的普及程度遠不如印度。中國長期飲茶的只是社會的一小部分人而已,特別是隨著所謂“茶文化”的興起,泡茶的方法越來越複雜,茶葉的品位越來越講究,甚至泡茶的水也要有來源,於是茶成了少數人身份、地位或權力的象徵,成了文人雅客的休閒與享受。

如果有人做一下調查,我估計至少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中國人沒有每天喝茶的習慣,而百分之三十以上的人一生都沒有喝過幾次茶(某些地區例外,如廣東的潮汕地區與福建的閩南地區)。就像精緻功深的中國體育,名揚四海,但參與者寡,多數社會中下層民眾幾乎很少喝茶,一年到頭縱然沖泡幾次,也多為招待朋友而已,非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中國,多數飲茶人的喝茶活動已經遠遠脫離飲茶的原始功能。有些人競相攀比誰的茶葉更珍貴,誰的茶類更稀少。珍貴和稀少的茶葉不是一般人能弄來的,金錢、權利和社會關係是其背後的來源保障。

所以,越是昂貴和稀有,越能獲得別人的羡慕。而攀比和附庸風雅也造成了中國茶葉價格的離譜差別,知名茶葉是非知名茶葉的幾倍、幾十倍甚至百倍、千倍,就連同一種茶葉之間,原產地和衍產地之間的價格也是天地之別。

比如杭州西湖的龍井茶,其原產地龍井村一帶的茶葉基本上每斤都在數萬元人民幣以上,由於產量有限,即便如此高的價格,也不是有錢就買得到的,據說每年新茶還沒有下來,大部分都已被某些人“訂走”了。而剩餘的一小部分,只能以更高的價格進行拍賣。

好茶葉並沒有利益好民眾,而是某些權貴要人的顯擺,而且養肥了不少投機茶葉的生意人。相對西湖龍井,福建武夷山的大紅袍更是不得了,當今中國茶葉市場鋪天蓋地都是大紅袍茶葉,其實業內人士都明白,百分之九十以上都不是真品。

據說原產那棵樹的茶葉每克價格已經達到同等數量黃金價格的幾倍,且只供宇內的某幾個人品嘗而已。別說原產的那棵茶樹,就是從那棵樹上嫁接出來的茶樹所產茶葉的價格都已經超過了每斤六位數人民幣的價格。在這種情況下,飲茶已遠不再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所能承擔得起的,於是發源於中國的茶葉也就與大多數中國民眾日漸遠離了。

印度茶葉,品質好的價格固然會貴一些,但總體來說相差不是特別大。所以茶在印度民眾中的普及與流行,中國人難以想像。婆羅門與刹帝利種姓的人飲茶,吠舍、首陀羅乃至過去的賤民也一樣飲茶;教授、學者飲茶,學生、職員乃至民工也飲茶;官員、文人飲茶,商人、小販甚至乞丐也都飲茶。因此,“印度奶茶”是印度最流行的、超越所有階層的生活飲品。

由於喝茶的人多,所以無論任何場所,都少了不“印度奶茶”。政府、學校、機關的辦公室裡,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來一杯“印度奶茶”—印度人熱衷夜生活,很多人夜裡近12點才吃晚飯,飯後還有點心,這樣折騰下來,到睡覺時基本上已經淩晨一兩點了。

睡得晚自然起不早,所以印度的單位上班都比較晚。

上午九點前開門的單位幾乎很少,就是十點、十一點,太陽老高了,也還有一些單位沒有開門。而那些開了門的,也有人還在睡夢的迷糊中沒有完全醒來,這一杯應該是醒腦茶吧,不喝如何開始上午的工作呢?

上班族一杯茶還不行,每天下午四五點鐘一定還要再來一杯,這叫“下午茶”。印度人在喝茶的時候,除非非常有責任心,而且心腸柔軟到極點,否則“神聖不可侵犯”,再重要的工作也得停下來,電腦、文件、公務、業務,什麼都是浮雲,先喝完茶再解決。喝茶的時候不管誰來,也不會為你辦事,只能靜靜在一旁等候。

辦公室裡的人,喝茶又很“斯文”,小小的一杯茶三五口就可以下去,

可是他們會一口一口往下呷,沒有十分鐘八分鐘完不了事。

印度人喝茶的時間,在其它國家正是工作的最佳時間,因此不熟悉印度“茶情”的外國人,基本上都會遭遇過幾次這樣的“晾曬”。也許開始會很尷尬,困惑甚至憤怒,但經歷多了也就見怪不怪了。所以,在印度,若有急事辦理,一定不要在他們喝茶的時間去。

商場、店鋪與一般的工作單位,有茶具的自己煮,沒有器具的每天都會讓固定的茶店在固定的時間提著茶壺來送茶,風雨無阻,雷打不動。就是小商小販、車夫民工,每天也總有幾個時間要喝上幾杯濃香茶水。到了喝茶的時間,有活不拉,有錢也不掙。甚至窮困潦倒的乞丐,有時這邊接下幾個盧比,那邊就去茶攤買茶喝。有意思的是,除了單位供茶外,印度竟然連醫院、火車與飛機上也會定時供應“印度奶茶”。

今年夏天有次發高燒,在一家社區醫院呆了兩三天,每天早上與下午都會收到醫護人員送來的“印度奶茶”,頗覺溫馨、有趣。印度火車的上等座位或高級臥鋪,除了三餐之外,每天也供應兩三次茶水,而且是免費的(應該說費用已經含在票價裡了,因為這樣的票價是普通票價的幾倍高)。

普通車廂則每隔幾分鐘,就會有人提著大茶壺,叫喊著“茶葉(qia-ye)!茶葉(qia-ye)!” 來賣茶給乘客(“茶”的印地語單詞“चाय”,發音為“chai”,但火車上的叫賣聲為“qia-ye”,與中國的“茶葉cha-ye”音有點兒接近),生意還挺好,每一趟都有人爭著買。

茶葉產量高,價格低廉,製作方法的簡便與茶湯的美味,使得大多數印度人都喝得起茶,也喜歡喝茶,並漸漸地形成了民族嗜好。正是印度人對茶的這種特殊偏愛,在印度的大街小巷,城市鄉村,茶鍋茶攤無處不在

當然,如果每天喝很多“印度奶茶”,又沒有什麼活動,人則極容易發胖。印度的胖人很多,有人說“印度奶茶”是造成印度人過度肥胖的“罪魁禍首”之一,有一定道理。

就像有些中國人因貪嗜煙酒而疾病纏身,但仍然不願意戒絕一樣;儘管有印度人已經很胖,甚至還有高血壓、高血脂等“茶病”,但依然無法割捨“印度奶茶”。

可以說,今日印度,茶之於印度人,幾乎到了無法分開的地步。或許對於某些人來說,命可以沒有,茶卻不能沒有。所以有這樣一個笑話:中印戰爭的時候,一次前方戰事吃緊,後援部隊被命令前去緊急增援,隆隆的炮聲就在眼前了,哪知印度的士兵竟然說:“頭兒,我們還沒有喝茶呢?”結果一杯茶沒有喝完,解放軍到眼前了。這雖是調侃的笑話,可是說明了茶在印度人的生活中是多麼重要。

印度從引種茶葉到現在,才不過短短一百六十餘年。在印度漫長的文明歷史中,百年光景僅僅是彈指一揮而已。可就在這彈指一揮間,茶葉已經深深融入印度人的生活中,形成了獨特的“印度茶文化”。

今天現象真是十分有趣,產生在印度的佛教,最後在中國發揚光大並融入中國人的生命靈魂;茶葉雖然原產於中國,卻在印度落地生根並超越中國,成為印度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實在難以想像,假如哪天沒有了“印度奶茶”,印度人該怎麼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