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103歲的茶學泰斗張天福教授,仍然工作在茶葉生產與加工的第一線,並肩負著指導的重任。他的名字與業績分別載入《中國農業百科全書》和英國劍橋“世界名人中心”出版的《世界名人傳詞典》第23卷。
張老以“茶為人生”,改造落後的工藝,變手工操作為自動化生產,以提升茶葉品質,增加出口;讓茶區人民早日脫貧致富,是他夢寐以求的目標。
他晚年的座右銘是:“生命不止,探索不息。”
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他親手創辦福安茶校時所提出的校訓就是以實事求是作為思想與實踐的指導精神,教育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茶人。
改革開放後,張老已經到了退休年齡。
但是,他退而不休,毅然接受省茶科所於1983年承擔的省科委下達重點攻關“烏龍茶做青工藝與設備研究”課題。
張老提出了人工氣候理論,並引進使用空調設備進行烏龍茶做青試驗,帶領科研小組親赴福安與安溪烏龍茶區前後蹲點8年,獲取3000多個對比資料,總結出烏龍茶做青工藝中最佳溫濕度,成功地解決了“烏龍茶做青工藝與設備研究”關鍵技術難題。
開創烏龍茶制茶工藝現代化的先河,並於1987年通過了省級技術鑒定,研究報告發表於《茶葉科學簡報》1989年第三期;于1989年又在安溪縣完成了中間試驗,報告發表於《茶葉科學簡報》1990年第一期,於1991年獲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張老是我國使用空調設備製作烏龍茶的第一人,他的科研成果奠定了茶葉科研領先的歷史地位。
這一新技術,經過2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很高的經濟效益。
在新技術推廣中,武夷山永生岩茶廠的引進實踐,就是有力的佐證。永生岩茶廠坦言:這主要歸功於引進張天福教授“烏龍茶做青新工藝”的方法。解決了幾百年來烏龍茶加工在溫濕度上‘靠天吃飯’的歷史難題,基本實現了烏龍茶做青工藝的機械化,連續化,自動化和規模化生產。
張老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曾預言:21世紀茶葉將成為世界飲料。為此,他不顧高齡深入茶區,在安溪,武夷山,平和,壽寧,漳平等5個縣市創立“有機茶示範基地”,推廣“梯層茶園表土回園條墾法”,已收到顯著效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