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0.重走八閩

張天福投身中國茶葉科技和茶葉各項事業已七十多個年頭,為中國茶學與茶業的發展作出了無私的奉獻,受到中國茶葉界科技工作者、茶葉企業家、茶人的愛戴。在中國茶葉界人士的關心和支持下,福建省茶葉學會於2004年6月15日成立了福建省茶葉學會張天福茶學研究分會。

張天福對福建這片傾注了一生心血的茶區深懷感情,70年來他走遍了八閩茶區的山山水水,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張天福已是96歲的老者了。

回首往事張天福百感交集,他有過令人驕傲的事業,也有過讓人心酸的時光,如今許多在茶業界中共過事的老朋友,老同事紛紛謝世,讓他時時懷念曾經工作與生活過的山山水水與福建茶葉界的一代代後人,他萌發了重走故地的想法。

他的這個願望得到了福建省農業廳與福建省茶葉學會的支援,在2004至2005這二年中,張天福在福建省茶葉學會、省農業廳領導與茶界後輩的陪同下走遍八閩茶區,傳播茶學思想,傳授茶葉科技知識,傳承優良的茶人精神,弘揚中華茶葉文化,有力地推動了閩茶在新世紀的持續發展。

這期間,張天福先後深入閩東的福安、壽甯、周寧;閩北的政和、建甌、武夷山;閩南的泉州、安溪、晉江、漳州、華安、漳浦、南靖、平和、廈門等市、縣(區、市)重點茶區進行考察與調研。

幾十年來,最令張天福掛念的是位於福安縣坦洋的福建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它的前身就是張天福於70年前創辦的省立茶業改良場,也是張天福取得他茶葉科學研究最大成果的所在地,因此他對福建省茶科所有別樣的感情。

他多次與筆者談到這個研究機構,由於管理體制的制約,這幾十年來的雖然取得了不少發展,但依然不盡人意,現實讓今天的科技人員無法像他當年那樣可以心無二用地忘我事茶。他為有才華的中青年茶葉科技專家要花費過多的時間與精力於社會職務與行政事務而感到惋惜。

2004年7月中旬,張天福來到福建省茶葉科學研究所,隨同的有福建省農林大學副教授郭雅玲及當年下放壽甯縣龍虎山茶場的知識青年。現任所長陳榮冰向張天福彙報了近年來科研工作的成果。張天福巡視了情報資料室、茶葉審評室、茶葉加工廠及七十年前他工作和生活過的樓房,回憶當年開辦試驗場的情景。

張天福自費從武夷山茶葉機械廠訂制了一台茶機贈送給茶科所。茶科所十分重視張天福的這項禮物,專門修建了一間廠房來放置這台機械並在不久之後投入生產使用。

張天福在考察省茶科所後,重遊他30多年前曾經下放八年的生活故地——壽甯縣龍虎山茶場,陪同的還有縣、鎮領導,茶葉部門技術人員、當年下放壽甯縣龍虎山茶場的老專家與知識青年等。

張天福與龍虎山茶場老職工、茶農及當年老知青見面,久別重逢,心情格外激動,張天福登臨當年親手建立的豐產茶園、改造的低產茶園,察看了茶葉初制廠,最後停留在曾與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的宿舍樓前,追尋那個時代的記憶。張天福還參觀了壽寧禦茶園茶葉有限公司茶廠剛引進的微波茶葉烘乾機等,詳細瞭解新機械的生產性能和效果,品評了茶葉新產品。

在“壽寧茶葉經濟發展座談會”上他與壽甯縣領導、茶葉界人士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座談,對該縣茶葉生產的發展提出了寶貴意見,當他得知當地在茶葉加工中已使用先進的微波殺青技術時十分高興,他針對壽寧茶葉生產長期以來以綠茶為主,只是在近兩年才開始試產鐵觀音類烏龍茶,建議當地茶葉生產應兩條腿走路,綠茶的傳統優勢要保留下去,烏龍茶的附加值高,要進一步發展,雖然與正宗的相比有差距,但能做到這樣(指當日品飲的地產鐵觀音茶)已經很不錯了。

這說明別人做了的事,我們也可以做得到。他認為壽寧茶葉品質很好,因為在1986年,壽寧綠茶“福壽銀毫”就在全國綠茶評比中獲得第一名,得到金獎,他一再強調,只要認真,是可以做出好茶的,並題字“唱山歌,念山經,謀發展,品香茗”。

這次閩東之行,張天福還有一個心願,就是重遊1935年由他創辦的福建省立農業職業學校(現為甯德地區農校)。這個學校是他70年前實踐職業教育與平民教育思想的基地。今天這位老校長受到了師生們熱烈的歡迎。

幾經發展,現為甯德地區農校,在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已發展到占地面積290.6畝,建築面積2.68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8.2萬冊。開設農業、茶業、農業微生物及行銷等專業。

這個學校70年來為茶葉界培養出許多人才,其中的傑出者如被譽為臺灣茶葉之父的吳振鐸教授,他是福建省立福安農業職業學校茶科首屆畢業生,後入福建省立農學院(現福建農林大學前身),主修農藝,副修農化,1946年畢業後,任福建省立福安農業職業學校教務主任。

離開寧德農業學校後,張天福一行到福安市社口鎮的坦洋村,走訪省茶科所,品評了新制的“坦洋工夫”紅茶,尋覓坦洋村當年茶葉興盛時期的遺址,他回憶起當年在此指導茶葉產銷的情況,並與當政府領導及茶業局幹部暢談發展茶葉大計。

在這之後,在2005年與2006年的福安農業職業學校與福建省茶葉科學研究所成立70周年,張天福又兩次到福安參加慶賀活動,我們從此可以感受到福安在張天福生命中的重要地位與張天福對它的深厚感情。

福建省農林大學的郭雅玲副教授在與筆者談到張天福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對福建省茶葉的貢獻時談到,我們都知道的是張天福那無與倫比的在茶王比賽中的茶葉評審,但人們忽略了他對茶區民營茶業企業的幫助。

10多年來,我們已無法詳細統計張天福對多少個中小型民營茶葉企業給予過指導,但我們可以從張天福每天繁忙的時間安排上有所瞭解,張天福每天上下午大體上都要在家接待來訪的客人,其中除了部份省市茶葉界專家學者、有關領導與老朋友外,大約上有另一半訪客是來自省內各茶區的中小型茶葉企業的業主、管理人員與技術人員,其中還有不少就是地地道道的茶農,他們送來新產品請張天福給予鑒定,或將有關的技術問題請張天福答疑,張天福向這些來自基層的茶葉工作者無保留地傳授了自己一生對茶葉的研究成果與技術經驗。而在這二年的八閩茶區行中,他依然十分關注基層的茶企業。

2004年8月中旬,閩南正是高溫酷暑時節,但張天福一行不辭辛勞,在安溪縣茶果局領導的陪同下考察了安溪縣的茶葉市場、縣茶科所、縣茶廠、鐵觀音原產地、茶葉和茶機械生產企業、藝術學校茶藝班。安溪縣委、縣政府領導會見張天福,對他給予安溪茶業發展的指導與支援表示感謝。

在此行中,張天福考察了安溪縣茶葉科學研究所及其試驗茶園、遮陽網中試基地等。還參觀了安溪縣的一此茶葉機械生產企業,瞭解應用張天福的科研成果開展的烏龍茶做青溫濕自動控制機械,包揉機及微波烘乾機的研製,張天福認真聽取了多種機械性能的介紹,並予以指導。他又安排出時間登臨“安溪茶葉公園”,遠眺安溪茶城,向隨行的茶人們回憶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不下百次來到“鐵觀音之鄉”開展業務指導與評茶的情況。

在這幾天裡,張天福參加了安溪縣茶葉協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國家茶葉質檢中心主任駱少君、福建省茶葉協會、福建省茶葉學會、泉州市政協與安溪縣領導同來自全國各地的會員代表600多人出席了成立儀式。

會後,張天福一行驅車前往安溪"鐵觀音"發源地—西坪鎮松林頭(松岩)村。到達建于海拔800多米峰巒的“岐山魏蔭名茶發展有限公司”所在地的茶葉加工廠參觀,近年來,魏蔭名茶發展有限公司引進了整套先進的烏龍茶初制、精製設備,擁有高水準技術人員50多名;聘請多名業內權威專家為公司顧問,在生產傳統品種茶葉的同時,開展烏龍茶新工藝、新品種、新設備的試驗研究。

公司先後創立了“鐵觀音山莊”和“安溪鐵觀音茶研究所”等,並充分利用自家的歷史背景優勢對“鐵觀音”等烏龍茶進行研究開發,已開展“人工環境下對鐵觀音做青品品質影響試驗”和“新型程式控制綜合做青機對鐵觀音做青品質影響試驗”,張天福詳細察看了該公司推廣應用張天福當年的科研成果—自動控制溫濕環境的做青室、做青機、多種包揉機等,參觀了魏蔭陳列室,與職工在品茶時進行了座談。

在返程中,他應邀參觀了安溪八馬茶葉有限公司,觀看了藝校學生茶藝表演。在安溪鐵觀音發展史中,關於鐵觀音的發源,素有“魏說”與“王說”兩個傳說並駕齊驅,但張天福認為在諸多品牌競爭中,關鍵在於各家都要有可持續的高品質產品,市場與消費者認的是產品品質而只不是某個牌子某種傳說。

2004年的一天,筆者在張天福的住宅中遇到一家頗有名氣的茶商送來樣品茶請張天福審定,張天福在他那小小的客廳中,親自沖泡了這個茶樣,他細細地品飲之後,起身到他樣品茶專櫃裡,取出一泡同品種的茶來做比較,當他沖泡出這一杯茶後,在座的茶人們,就發現這後一泡茶確實比今天這個茶商送來的茶在韻味上要強一些,當這位茶商向張天福打聽這泡茶的產家時,張天福笑而不答,他只說這泡茶在一些方面有值得你學習的地方,但不要在品牌上去比高低,也可能他們在另一種茶上有不如你們之處,我們評茶審茶的一個關鍵問題在於互相交流與學習

當然,事後張天福對筆者說這兩家茶商在生產與市場上是有競爭的,但他希望通過競爭能促進大家都不斷發展,茶葉的品質不斷上升,使大家都成為名牌,這就是張天福一以貫之的茶葉評審思想。

8月17日,張天福一行冒酷暑抵達海拔850多米的大坪鄉,這裡是安溪“四大名茶”之一“毛蟹”的原產地。據考證,“毛蟹”茶是在1907年,萍州人張家霍、張家協從山上發現,見其特異,移植在公婆林格,幾經繁育而成。該茶種產量高、品質好、滋味甘醇、香氣濃溢,是茶中精品。由於大坪鄉空氣、土壤和水質保持自然的原生態,並且土壤中富含防癌物質—硒元使大坪鄉成為安溪縣開發生產高山富硒綠色食品茶葉的重要基地。

原福建省委書記葉飛,1960年在萍州社召開五級幹部會議,提出在大坪建設萬畝茶園的要求。1996年夏在廈門舉行的大坪毛蟹茶王賽上,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葉飛欣然為茶王賽題詞“發展茶葉,振興大坪”。歷經四十多年的努力拼搏,如今全鄉已有茶園16000多畝。

當天張天福認真聽取了鄉書記、鄉長彙報的茶葉生產和產業化的成就,參觀了當地的茶園及茶葉加工廠,他高興地見到了他歷時八年艱辛而完成的“烏龍茶做青工藝與設備研究”的科技成果于此得到應用。近幾年來,閩南的一些茶廠,在生產實踐中已經逐步認識到張天福“烏龍茶做青工藝與設備研究”的重要性,並在生產中開始使用,已經給閩南茶區帶來明顯的經濟收益。

張天福的心中一直掛念位於官橋的“安溪縣國營茶廠”。安溪茶廠創建於1952年,是一家專門從事烏龍茶精製加工的國有企業,是全國規模最大的烏龍茶精製廠,是同行業中唯一得獲自營進出口權和唯一產品榮獲國家金質獎的企業。安溪茶廠產品以“鳳山牌”注冊商標,特級鐵觀音、特級黃金桂、一級鐵觀音、一級色種分別榮獲國家金質獎,商業部、輕工業部優質產品獎。40多年來,為安溪茶業的發展作出較大貢獻,成為福建省烏龍茶精製產品標準樣的定制企業。

令張天福記憶尤新的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家茶廠的優質名茶是要憑批條供應的,但近年來,張天福為這家老國營企業擔著一個心,因為在經濟體制的變革與茶葉生產技術的改良中,這個老茶廠面臨發展中的重大困難,張天福多次肯定這家茶廠為保持傳統名茶的品質與名牌所作的努力,也為其發展中的困難前景感到惋惜。因此,他與縣領導一同來到這個茶廠瞭解情況,與職工進行了座談,其實他是想借此機會讓地方上的領導同志再聽一聽國企職工的呼聲。

2004年10月下旬,張天福一行驅車千餘公里,跨越周寧、政和、建甌三縣(市),深入茶區進行茶葉考察,在當地縣(市)委、政府、人大、政協領導和有關鄉鎮領導、茶葉、科技部門科技人員陪同下開展調研。

張天福一行到海拔800多米的周寧縣與政和縣,考察當地企業近年新引進的生產茶濃縮汁、茶多酚系列產品的設備和生產車間,茶葉生產基地的茶園。還深入到全省最大的茉莉花之鄉——石屯千畝茉莉花區與著名的白茶產區東平調查研究。

10月26日張天福來到宋朝“北苑貢茶”故地——建甌市“閩北水仙”茶區,考察東峰鎮鳳凰山麓的百年“青心烏龍”產地與臺灣“青心烏龍”於此引種的老茶樹。隨後考察了多家茶企業,與企業家進行了座談。張天福對“閩北水仙”十分重視,因為這是閩北茶區,特別是建甌市的一個傳統的當家品種,種植面積廣,產量大,但長期以來在產品品質上沒有突出成績,這對當地經濟收入是一個損失,而當地的茶人也一直對“閩北水仙”的普遍品質表示不滿。

張天福注意到這個品種對建甌市發展經濟的重要性,在一次閩北茶區的茶王比賽前,有一家外地的大型茶葉企業表達了希望其主要產品“水仙”茶,能有機會獲得茶王獎,但張天福瞭解到建甌市組織了大批水仙茶品種參加這次比賽,他認為在比賽中一定要堅持公正公平的原則,誰的產品勝出,誰就是茶王。最終是建甌市一家不出名的企業選送的品種勝出,獲得茶王獎,而張天福正是盼望這個茶王獎能夠推動建甌的水仙茶生產,而造福一方茶農。

張天福之所以關注福建省茶區中無以計數的中小型茶葉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這是與福建省茶業的現狀分不開的。福建烏龍茶生產的技術含量相對於其它茶類高,也複雜得多,對於大型的茶葉企業,它們有強大的技術開發與管理力量,產品線齊全,產品品質穩定,這是張天福所寄希望的產業形態。

但現實是在福建茶區中,有實力的大企業屈指可數,而我們面對的是無數的中小型企業或作坊。這些中小型企業或作坊在生產中主要以個體茶師的經驗為主導,特別是小型的企業與作坊,先進技術在這裡的作用不甚明顯,因此,福建要形成強大的茶產業仍有待時日。

張天福也無力改變這個現實,他的茶產業強省夢依然只是一個理想,但他也認識到,宏圖大業始於足下,眼前這無數的中小型企業或作坊是福建省茶業發展的基礎,因此他關注他們的發展,為他們所取得的每一個進步而感到高興,也為福建省各級茶葉科學工作者為推動茶產業的進步與發展所做的貢獻而高興,因為他看到了福建茶業發展中可預見的未來。因此,他願意多去茶區走走看看,與各地的茶葉工作者,生產者與經營者交流。

2004年11月25日,張天福應邀到福建農林大學考察與講學。在參觀園藝學院茶葉系、品茶室、實驗室、茶葉科技開發總公司等單位之後,張天福為園藝學院茶葉系師生舉行學術講座。

這是60年前張天福離開協和大學後首次返回大學講臺,雖然只是短暫的一個小時,但這是張天福教授講學生涯的一個完滿的結局,60年前他是協和大學的茶學教授,在協和的三年中帶出了一批茶學人才,在隨後的漫長的日子,他沒有機會再回到大學的講壇上,但他始終沒有忘記做為一個學者有授業解惑的責任,近20年來他與農業高校的學者們有密切的交流,並對一些茶學課題給予指導,是茶界學者公認的一代宗師。

2004年12月,又是張天福一段十分繁忙的日子,此行5天,他去漳州、漳浦、華安、南靖、平和等縣茶區開展調研,漳州市政府及市茶學會領導陪同張天福到各茶區考察。張天福一行驅車直達漳州後,不顧旅途疲勞即到漳州閩南茶葉大市場考察,調查瞭解該茶葉市場銷售情況。

隨後,張天福一行到漳浦縣參觀“天福茶博物院”,在此有張天福的學生,“臺灣茶葉之父”吳振鐸的一尊石雕像,張天福在此像前久久停留吳振鐸是張天福眼中一位傑出的學生,吳振鐸在高中二年級時因病返回故里福安休養,此時正值張天福在福安創辦福建省立福安高級茶葉職業學校,吳振鐸重新考入高級茶葉職業學校第一屆公費生,在學習期間他利用寒暑期前往社口張天福主政的福建省茶葉改良場學習制茶,他還參加了政和茶區的生產督導工作。

張天福去武夷山主持福建示範茶廠後,吳振鐸也到福建示範茶廠參與武夷岩茶與桐木關的星村小種的生產工作,吳振鐸在福建示範茶廠工作一年多。數年後,吳振鐸從福建省立農學院(即現福建農業大學的前身)畢業,應聘入省立福安高級茶科職業學校擔任教導主任,不久後,吳振鐸前往臺灣省從事茶葉工作。50年後,吳振鐸在臺灣茶界退休,於1988年攜夫人到福州市參加海峽兩岸首屆茶葉學術交流活動,並到福安茶科所拜訪正在此進行“烏龍茶做青工藝與設備研究”的張天福,師生見面十分感慨

他們回憶往事,交流所學,難捨難分,隨後吳振鐸也將烏龍茶人工氣候調節的理論在臺灣應用於生產,帶動了臺灣烏龍茶生產的革命性發展。時至今日,張天福仍記憶猶新。

在這裡,張天福還見到他自己1993年為“天福茶莊”的一則題詞被勒石題刻:“茶是友誼的種子,精神文明的紐帶,願清茶一杯,‘以茶會友’的風尚傳播全國普及世界。天福茶莊惠存,八十四叟張天福,申戊年春”,感到無比欣慰。

此行中,張天福考察了華安縣仙都鎮無公害示範茶園與一批茶葉加工廠、茶莊。近幾年來,張天福十分關注華安縣仙都鎮茶產業的高速發展。

華安縣茶葉生產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烏龍茶品質優良,近兩年,華安出產的鐵觀音在杭州舉行的第二屆國際名茶評比獲得金獎,並在中國第三屆“中茶杯”名優茶評比中獲一等獎。華安茶業的異軍突起,得益於推廣“空調”制茶技術,優化了烏龍茶的初制工藝。八十年代,張天福主持的“烏龍茶做青工藝與設備研究”,實現了應用人工氣候環境做青,提高烏龍茶品質,解決了看天靠天做青的難題。華安仙都鎮茶農1996年率先引用空調機制茶。

2003年全縣使用上百輛裝備空調的車輛運載茶青、茶葉,數千台空調機用於做青制茶。加工大戶和行銷大戶紛紛購置冷櫃,貯藏保鮮茶成品。平和縣還建設了茶葉冷藏保鮮庫,取得較高經濟效益。生產適銷對路的高香、清香型優質烏龍茶。

做為“空調”制茶技術的創始者,張天福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在這裡得到推廣應用,他能不十二分的關注?當天下午,在該縣舉行的“張天福與華安仙都鐵觀音茶王座談會”上,張天福在講話中讚譽仙都鎮茶葉產業的快速發展,其後他就適當密植、病蟲害防治等問題指出努力方向,鼓勵茶人們為華安茶葉發展做出新貢獻。

2004年12月3日南靖縣舉行“茶王賽”,張天福主評並為茶王金、銀獎的獲得者頒獎,隨後在“張天福報告會”上,張天福做了茶葉科技知識講座和學術報告。平和縣是烏龍茶“白芽奇蘭”的原產地,12月4日上午,張天福一行到平和縣崎嶺鄉考察,在崎嶺高山上種下六株茶樹。

張天福被聘為常年技術指導,幫助科技攻關。他記下了每一個為發展地方名茶作出貢獻的人,12月8日,張天福在宣佈獲2003年的漳州茶王名單時,看到“天崠牌”白芽奇蘭茶字樣,就特別急切在臺上問詢其生產者是否到來。當他看到這個茶王獲得者站在台下,欣慰地笑了。

原來在2002年4月福州的一次茶葉展覽會上,張天福品嘗了“天崠牌”白芽奇蘭茶,被其特有的蘭花香味所迷,更喜歡這種茶外表緊實勻稱、湯色橙黃、香氣濃郁、滋味甘醇,這體現了做茶人的功力與用心。

12月12日,張天福又一次來到閩東,參加福建省最早的農業學校——寧德市農業學校慶祝建校七十周年,張天福與農業部、省農業廳、中國農學會、省茶葉學會、省農業廳、甯德市領導、歷任老校長與的歷屆畢業生代表1000多人出席校慶慶典。十天后,泉州舉辦“泉州市第一屆‘金樹杯’茶王賽”。

應泉州市茶葉學會及該有關公司的邀請,張天福擔任茶王賽主評。張天福會同張經賢、郭雅玲、張方舟等對參賽的數十個茶樣進行了鑒評,最後評出了烏龍茶王、金獎、銀獎,第二天,張天福等為優質茶獲得者授獎。

2005年春,張天福來到他70年前曾任教過的福建協和大學舊址,重訪舊地,他心情格外舒暢,高興地向大家回憶當年在協大農學院籌辦實習農場教學工作的情景。

他引領大家參觀當年該校的理工樓、文學樓與宿舍。他深情地說,這裡曾培養出中國著名茶學家林桂鏜、李潤梅、葉延庠……。張天福行至當年住宅樓前,駐足凝視,沉思在此所經歷過的教師生涯和付出的心血!

2005年4月中旬,張天福出席了在分別在上海市與武夷山舉行的“2005年(第十二屆)上海國際茶文化大紅袍文化節”開幕與閉幕式,並參加了武夷山下梅民俗文化村授牌、祭茶儀式、大紅袍產品拍賣等活動。在18日下午舉行的“武夷山大紅袍養生長壽”高峰論壇上張天福發言,對發展武夷茶發表了寶貴意見,簡言為七句話:發展茶產業,創立茶品牌,弘揚茶文化,宣傳茶保健,促進茶旅遊,實現茶國飲,傳播茶五洲。

在這幾天中,張天福一行先後深入武夷山星村茶區考察茶園和武夷山茶場。武夷山茶場前身是1940年張天福建立並擔任廠長的“福建示範茶廠”,建國後改建為崇安茶場,歷經65年的風雨,逐步發展成全民所有制的中型農墾企業。在國家實行計劃經濟時期,創造了輝煌的業績,成為福建省外貿出口定點企業,是全國重點茶場。 茶場下設八個分場,一個茶葉總廠,一個生產作業點,有職工986人,分為農作區職工和茶作區職工。

近二十年來,茶場原來的計劃經濟體制和經營理念受到衝擊,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而面臨空前的困境。為重整茶場雄風,茶場確定了“立支柱、拓旅遊、展雄風”的發展思路,即把發展茶竹作為支柱產業,依託武夷山的大旅遊環境,拓展茶、竹文化旅遊,經過3-5年的努力,達到全場幹部職工人均2畝茶、3畝竹,全面實現小康,再現一個全新的企業形象。張天福在此會見了當年的老工人、老朋友和公司的新員工,並在祖耕榮場長陪同下參觀了場部、加工廠等。

當張天福看到1940年的示範茶廠的奠基碑石和辦公桌等舊物時,心中無比喜悅,這是60多年前的歷史見證,奠基碑石上留著1940年6月時任省政府顧問徐學禹題寫的碑文:“岩茶之源,仙植武夷:焙制精良,岩茶成規以示今範,以奠初基,磐石長久,億萬年斯”。在武夷山的考察中,張天福為茶區的科技進步感到十分高興,當他在武夷星茶葉有限公司看到一台“9·18揉茶機”時,感到無比欣慰。

2005年10月27,是福建省茶葉研究所成立70周年與張天福從事茶葉科研與教學工作70年紀念日。福建省農業廳、福建省農業科學研究院、福建省茶葉學會與福建省茶葉協會在福安市舉辦紀念大會與參觀考察活動。張天福與福建省茶葉界的300多位同事們參加了這個大會,並興致勃勃地與許多茶界新老朋友們在茶科所的老宿舍樓(建於70年前)與品種園合影留念。

張天福在會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今天參加茶科所七十大慶,無比激動。茶科所有現在的成就,可喜可賀,這是大家努力的結果。我衷心感謝大家對我的稱許和鼓勵,愧不敢當。我是茶葉戰線上的一個老兵,所做的工作都是我的責任,是應當做的事情大家說我以身許茶,是“為茶”的一生,但茶學深奧,我只懂得皮毛,要活到老,學到老。

談談70年來我的人生體驗,領悟“為茶”之道的根本在於“為人”。我同意姚月明茶友所說:“要做好茶,先要學好做好人”,茶友張育松,黃斌說:“中國茶禮教我們如何做一個茶人”。

 中共中央最近強調要貫徹執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這確是至理名言。就是要求我們要做到時時處處事事都有想到做到尊重人、關愛人,而不是“自以為是”、“自高自大”的“個人為本”。而我們自己更要善於自尊、自重、自學、自強地為人。

只有上下一致,同心協力,實現這樣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才會形成無比強大的力量,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動力。我願在有生之年和茶友與時俱進,共同為茶業事業取得更大成就,邁向新的美好未來而努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