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5.指導茶區

1964年,國內外茶葉市場需求量日益增長,為此,福建省提出大力恢復發展茶葉生產的方針,各地掀起了開山種茶的熱潮,茶區群眾也迫切需要在開闢新茶園方面的技術指導。

閩北是個老茶區,但當時生產發展並不平衡,重點產區中還有一些非重點與空白的產茶縣市與鄉鎮。閩北茶葉產量集中在建陽、崇安、建甌、政和與松溪五個縣。就是在這些老茶區,人們也按老習慣、老辦法與老經驗來開山種茶,對茶樹的培育管理十分粗放“順坡、叢栽、稀植”是十分普遍的做法,這種種植方法就是廣種薄收,因此單產低、經濟效益差,因此,茶葉在此只能列於副業的位置,並不能形成骨幹的主業。更何況在松溪、政和一帶還習慣於在閩東茶區使用砌草皮磚建茶園的傳統方法。

當年秋季,張天福帶領省農業廳兩名農墾規劃隊的年青技術員,到閩北搞新茶園開闢樣板試點,由張天福傳授推廣“等高條墾、表土回溝”新技術。農業廳在閩北建了兩個新茶園樣板試點:一個在沙縣(原南平專署管轄),地區農業局配合,另一個在建甌,由南平地區外貿站茶葉公司配合。“梯層茶園表土回溝墾法”的推廣應用,對閩北建立高標準新茶園,促進茶葉生產的大發展,打下一個良好基礎。

張天福深入到開闢高標準新茶園的試點工作現場,他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給當地茶葉工作者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開闢茶山要進行測量規劃,張天福從實際出發,替茶農著想。他在建甌縣招待所住下後,就安排當地的技術員備料找木工,自製了一批儀器如測坡儀、兩米規、水準尺和築梯埂工具如打夯板等,在當地推廣使用。他還帶來繪好的圖紙,材料與規格尺寸都標得一清二楚。他親自教青年技術員怎樣裝配使用儀器,以便在茶農中推廣應用簡便的測坡器。

張天福十分強調裝置儀器時,不能粗心大意,橫檔木條固定要與兩腳點平衡,氣泡水準要裝在居中位置,而且要調整到絕對水準,然後用石膏固定。他反復提醒工作人員:儀器工具不準確,就會鑄成大錯,產生技術誤差,耽誤工作,這就叫做“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和“要知其然,更須知其所以然”。

為了讓廣大農民也能使用這種工具,他指導人們使用一把木工平尺、一個半圓規、一隻帶帽螺絲、一根木棍、兩塊打孔鐵片,就製成一架可測等高的土水準測坡儀。這些就地取材、製作簡單、經濟實用的土儀器,很受茶農歡迎。1976年秋,南平夏道公社茶場開闢新茶園時,當地技術員在三天三夜的時間裡,加工了一百把張天福指導的土儀器,當地公社動員和組織了一支上山下鄉知青為主體,百餘人的測量隊伍,現場技術培訓,推廣表土回溝法。隨後,全公社組織各大隊社員,突擊一個多月開闢十多個山頭,連綿一千多畝的新茶園。

張天福十分強調發展新茶園要堅持高標準,高品質,重視水土保持。構築等高梯田,挖好種植溝,結合表土回溝。建立排蓄水系統,做到“大雨不沖園,中、小雨不出園”,避免“下雨嘩啦啦,無雨乾巴巴”。保護植被,搞好綠化,注意生態平衡。張天福還十分強調發展新茶園要切實做好“基礎建設關”“種植品質關”和“科學管理觀”三大環節,缺一不可。他還親自講述並動手操動示範茶畝定植、定剪等一些技術細節。

1965年,福建省茶葉學會總結交流了各地開展新茶園的工作經驗,進一步提出了五條高度綜合概括的、系統完整的《關於建立高標準茶園的技術措施意見》,不少具體內容反映了張天福的實踐經驗。《五條技術措施》至今仍是茶區指導工作的準則,即“等高梯層”、“緩路橫溝”、“深翻下肥”、“良種壯苗”、和“密植綠化”。

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長都要經過一個艱苦複雜的過程,並不都是一帆風順的,要克服種種舊的習慣勢力和傳統觀念的影響,開闢梯層新茶園,推廣表土回溝這個新技術、新經驗,也是如此

老茶區群眾中舊的傳統、落後的開山種茶思想根深蒂固,他們認為還是傳統的辟草煉山好,放火燒山后,順坡用鋤頭挖個洞,丟進幾顆茶籽就能長成茶樹,歷來如此。何必還要什麼測量規劃,開築梯層,挖種植溝,表土回溝;又還要去培育什麼良種壯苗。群眾怕花工、怕麻煩、怕投入,更怕影響當年工分值,耕山隊幹部思想也顧慮重重。張天福與技術員們在當地幹部的配合下,做了大量細緻的說服教育工作,大力宣傳建立高標準茶園,開築梯層茶園表土回溝的各種好處和重大意義。

張天福把建立高標準茶園,當作蓋樓房要挖好地基是百年大計打比方,向群眾進行深入淺出的宣傳,茶樹一種下去短則幾十年,長則上百年,關鍵是要打好基礎,堅持品質標準開梯層,挖種植溝,表土回溝。

現在多花工是為了以後少花工、不花工。如果表土回溝法利用好了,就等於每畝下了20擔的化肥,加上種下去精細管理,何愁茶葉產量不高,無收入呢?

二、三年後就可以開始打頂養蓬,現在的茶園每畝才20-30斤,高標準新茶園,今後畝產可以達200-300斤,一畝可頂十畝產量,而且還可高產、穩產,實際上是降低了成本,那時,勞動分紅就會更多了,眼前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群眾想通後,勁頭也就有了,試點工作順利開展。

為了保證新開茶園品質,張天福每天都要親臨茶山現場檢查,有時還親自操作示範,闡明事理:如梯層等高不等寬;築梯層要夯實、不能太陡,揀盡草皮、樹根、石塊;種植溝要挖一尺五的深與寬,不能打折扣,諸如此類,關鍵的技術細節他更是不隨便放過。

建立等高梯層茶園時,張天福提出充分利用表土回溝還園是重要一環。表土是岩石經過長期複雜的物理化學風化過程的生物(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積極作用下的產物。表土層是土壤熟化層,富有糰粒結構、土質疏鬆、孔隙度小、容重小、保水蓄水能力強。

固相、液相、氣相協調,且較肥沃,有機質多,營養元素全面。閩北山區表土較深厚,這是天然的肥力。山地茶園建立時表土回溝還園,集中起來利用是“大肥庫”與“大水庫”,是茶樹快速成園,持續高產、穩產的基礎。

在茶葉科技工作者和茶農的共同努力下,從1964年推廣高標準,高品質新式新園和低產(舊)茶園改造直至1984年,當地茶園面積與產量呈直線遞升;1984年比1964年面積增加十倍,產量增加二十多倍。1984年至2004年,茶葉生產穩定地繼續鞏固發展,全區的新式茶園所占比重,由1964年的22%飆升至2004年的88%,畝產也從37.2斤,翻了兩番多,突破百斤大關。

張天福曾經長期在閩東茶區工作,這裡是張天福茶葉事業的起點,在這一片相對貧瘠的紅土山地中,張天福做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二件事創辦福建省第一個重點茶葉改良場與研究人工做青課題,而且他也在此地渡過了落難時的20年,而且在這20年中他已一個普通勞動者的身份與當地的廣大群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因此他對這個茶區的茶葉事業十分關心,他在閩東工作期間,對霞浦茶區建立生態茶園,改造低產茶園、選育特早芽品種,開發名特優產品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八十年代初,張天福受聘於福建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技術顧問。當時,霞浦縣溪邊茶場承擔了福建省科委下達的“特種茶原料基地高產優質試驗專案”,由於當地技術力量比較薄弱,霞浦縣委、縣政府邀請以張天福為首的茶葉專家組到溪邊茶場指導工作。

張天福當時已年過七旬,但他和中青年專家一起徒步登上溪邊茶場的每一座茶山,細心觀察茶樹生長情況,現場進行分析指導。在溪邊茶場“特種茶原料基地高產優質試驗專案”技術諮詢會上,張天福提出:“建設特種茶原料基地,在抓好改造茶園的基礎上,要建成生態茶園。茶山道路要種樹,種果,起蔭蔽作用。”

的要求,會上,張天福還闡述了建立生態茶園的重要意義和具體實施方案。張天福建設生態茶園的論述,給霞浦縣領導與茶葉工作者很大啟發。當時,縣農委,科委,茶葉局領導和溪邊茶場負責人非常重視張天福的建議。會後當即對原專案實施方案進行認真修改,並組織有關人員前往龍海縣學習茶果間作經驗。

溪邊茶場於1983年春在茶山道路兩側種植了幾千株相思樹與楊梅。八十年代後期至九十年代,溪邊村大力發展茶葉生產,開闢新茶園,茶葉專業戶將溪邊茶場種樹、種果經驗移植到自己的茶山,建成一片又一片茶林、茶果複合式生態茶園,促進了溪邊茶葉品質不斷提高,其毛茶成為縣內外加工高級商品茶的原料。

1985年春,霞浦縣茶葉工作者蹲點涵江茶場,受張天福建設生態茶園思想的啟發,對涵江茶場茶林結構生態茶園進行調查研究,撰寫了“涵江茶場茶林結構生態茶園調查報告”,發表於1985年《福建茶葉》第3期,引起福建省農業廳經作處、省水土辦等部門的關注,將涵江茶場經驗推向整個閩東茶區。

至今,霞浦茶區已建成茶林、茶果、茶林農、茶林牧等模式的生態茶園一萬多畝,全縣茶區森林環抱茶園,茶山雲霧繚繞,陽光漫射,有益於綠茶品質的提高。張天福十分欣賞涵江茶場生態茶園及其出產的“葛洪富鋅茶”,對涵江茶場生產的獨特的天然高香茶品給以高度讚賞。

九十年代初,霞浦縣茶技推廣部門根據茶葉市場對“明前茶”的需求增加,對本縣崇儒鄉後溪嶺村的特早生品種資源進行發掘,首先對“春分茶”品系進行鑒定。於1991年元宵節前(2月26-27日)採摘“春分茶”嫩梢,加工成半烘炒產品“元宵綠”(曲形),並派人專程將“元宵綠”樣品送請張天福鑒評。從那時開始,張天福就十分關心霞浦“元宵茶”的選育。

張天福在認真品嘗了“元宵綠”之後,認為“此茶特早,湯清,味香,很有開發前途。”並對霞浦縣如何開發“春分茶”品系,提高“元宵綠”品質,從育種,栽培,加工工藝及銷售等方面提出建議。張天福的關懷與教誨,給予霞浦茶葉科技人員極大鼓舞,開展了特早芽品種“元宵茶”,“春波綠”選育研究,應用單株選種方法,通過品比試驗,區域試驗,從“春分茶”群體中選育出“霞浦元宵茶”,從“福大”有性群體中選育出“霞浦春波綠”。這兩個新品種分別於1999年與2002年被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為省級良種。

在選育新品種的過程中,當地茶葉科研生產機構在每年的元宵節前後都送茶樣請張天福等專家鑒評,他認真地審評,在肯定優點的同時,也對不足之處提出改進意見,縣茶技站育種課題組在張天福的指導下,改進半烘炒產品“元宵綠”(曲形茶)採制工藝。根據張天福強調的“涼青工序是形成綠茶品質關鍵工藝”的加工理論,開展了“元宵茶”採制工藝中涼青時間、程度的研究,促進“元宵茶”品質提高。

先後榮獲福建省優質茶獎與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太姥杯”茶王賽金獎;並吸收龍井茶傳統工藝,研製成功獨具特色的“元宵芽”(扁形茶)新產品。樣品經農業部茶葉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鑒評:“滋味醇厚,具有栗香,品質優良,具有高檔龍井茶風格”。

為了促進當地新品種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張天福於1999年元月書寫了“霞浦元宵茶”和“中國茶禮:儉、清、和、靜”兩幅墨寶贈送給霞浦縣茶葉局,縣茶葉局以張天福書寫的“霞浦元宵茶”為版面,精心設計小包裝產品,註冊了“長溪牌”元宵茶精包裝產品,在2002年9月舉辦的中國(福建)國際茶博會與2003年4月舉辦的上海精品茶葉博覽會上,受到了國內外客商的青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