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中國茶禮”

在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農業百科全書》中,列出了中國現代十大茶葉專家,九十七歲高齡的張天福是十大茶葉專家中惟一的健在者。張天福一生許茶,多次在各種場合表達心聲:“茶就是我的生命”。數十年來,在從事茶葉科研工作的同時,張天福醉心於茶禮與茶文化的研討與傳播,他在茶文化方面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提出和宣導“中國茶禮”。

九十年代來,八十高齡的張天福除了對茶葉生產技術進行研究與實踐,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對中國茶葉文化的思考上。張天福認為“茶事”不僅僅是物質方面的,它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

在研究古今中外茶文化典籍時,張天福特別關注到宋徽宗趙佶撰寫的《大觀茶論》對福建的北苑茶的評價:“致清導和”“韻高致靜”,讚賞這位皇帝將飲茶這樣一個生活方式提高到修身養性的境界;

張天福對日本茶道中提倡的“和、敬、清、寂”四個字也有獨到的理解;

同時他還對韓國茶禮奉行的“和、敬、儉、真”,

臺灣地區茶藝界提倡的“和、敬、怡、真”進行了研究與探討。

他認為古今中外都很重視對茶理念的總結與傳播,說明茶不僅僅是人類社會的物質財富,同時也是很重要的精神財富,傳導了人類社會對平和,恭敬,儉樸,安靜的社會風氣與人的精神修養的嚮往與追求。

1997年,張天福提出用“儉、清、和、靜”四字表述他對中國茶禮的理解與定位,他想通過對中國茶禮的研究與推廣,溝通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發展的人文環境與精神境界,促使中國茶文化成為東方文明的重要象徵之一。

他認為這四個字是中華民族歷來提倡的一種高尚品性和處世哲學。雖然我們身臨一個科技突飛猛進、經濟高速發展的現代化社會,但崇尚安寧,返朴歸真永遠是人的天性。

1998年在福建省茶文化研究會成立大會上,以及1999年在“茶人之家”成立大會上,張天福在發言中正式提出並闡述了他提倡的“中國茶禮”:

中國是禮儀之邦,茶文化源遠流長。我倡議的“中國茶禮”設想的依據是:

中國茶禮包含著豐富多彩的茶文化內涵,如以茶敬客,以茶聯誼,以茶為禮,以茶為祭等成為中國傳統的基本國禮,成為東方文明的重要象徵。

中國茶禮的內涵為“儉、清、和、靜”,“儉”字見於陸羽《茶經》(760年);

“茶最宜精行儉德之人”,提出了“儉”字

清、和、靜”三字是宋徽宗趙佶所著的《大觀茶論》(1107年)裡,他對品飲福建北苑茶的評價為“致清導和”“韻高致靜”,點出了“清、和、靜”三字,即把茶的功效提高到修身養性的境界。

簡單地說:

"茶尚儉"就是節儉僕素;

"茶貴清"就是清正廉明;

"茶導和"就是和衷共濟;

"茶致靜"就是寧靜致遠。

這四個字是中華民族歷來提倡的一種高尚人生觀和處世哲學。現以中國茶禮“儉,清,和,靜”為經線,以今古名茶,名人,名泉,名器,名詩,名聯,名典,名畫,名書法,名茶藝等“十名”為緯線,貫穿一起,溶為一爐,將促進了中華豐富多彩茶文化的風尚大放異彩,傳播全國。

張天福的茶禮思想,雖然來源於對唐代陸羽與宋代趙徽宗對中國茶事的認識,但他結合中國禮文化的思想,更全面地論述了中國茶禮對中國社會生活與文化發展產生的重要影響,因為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官方所制訂的一整套社會與道德規範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民間傳承的風俗習慣上。

從茶禮的民間流傳角度來看,它來自于漢唐以後形成的“以茶為禮”的民間習俗。這種習俗延續到今天,有強大的生命力,比如在普通中國人的待客之禮中,茶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物品。烏龍茶區的百姓,遇有客來,更是十分隆重地敬茶;走親串門,應酬往來,茶是人們常用的禮物。而在婚喪喜慶等重大活動中,茶也扮演著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角度。

農村中年輕人相親時,往往用茶來表示態度,不同意的,則用清水;同意了,便敬茶水;下聘禮時,茶是常用之物,故訂婚又稱“茶定”;一些地方,茶也常用作陪嫁。凡此種種,只要在重大的民俗活動中,都可見到茶的作用。

在討論至茶對修身養性的作用時,張天福提出:

"茶尚儉"就是節儉僕素,在人們習以為常的各種禮物中,茶是一種直接來源於農產品的簡單加工物,與金銀珠寶相比,它在價值上是低廉的,但是它對於人體的感觀來說,卻有一種清新愉悅高雅的體驗,是其它禮品所無法取代的,同時對於大眾來說,茶禮又是一種經濟的選擇,作為生活用品,民間已將其定位於“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中,而作為消費品,雖然茶也貴為“貢品”之行,但在40年代,張天福自己就曾將他的每日品飲之選定位於茶梗,雖然當時他是一個高收入者,選用簡單而平常的茶,可以給人們一個節儉僕素的生活體驗;張天福倡議“節儉樸素”,不但表現在生活方式的選擇上,還體現在艱苦奮鬥,不畏艱險的人品上。他立志務農,獻身茶業是一條艱辛之路,但張天福這一生走得無怨無侮。

茶貴清,就是清正廉明;張天福認為一杯清茶,可以表明一個人以至於一個社會階層的風氣與時尚,在上層社會,人們可以酒池肉林,也可以清茶一杯,但這兩者產生的結果可能大不一樣,燈紅酒綠之中,人們可能失智,可以失身,以至於鋪張浪費,敗壞綱常,但清茶細品,卻可以開智明理,勤儉節約,尚禮尚德,引導正氣;張天福不僅提倡清正廉明,自己也是這樣實踐著。

張天福在中學讀書時就以“立已立人,強國強種”作為座右銘,一生還奉行三個“不”:“一不失信於人,二不貪污一分錢,三不求人(指工作方面)。”

張天福正是以這種清正廉明,剛正不呵的態度,對待工作與生活,他講究實事求是,“看得准,抓得緊”,坐言起行,言必信,行必果,也是他一生奉行的信條。10年前吳階平副委員長到福建視察工作期間,約見了張天福,在會見後的宴席上張天福向吳副委員長談了自己的人生原則“五忘”,得到了吳副委員長的共鳴:

一、忘形:不焦急,不消極;

二、忘勞:看勞作是生活的樂趣和鍛煉;

三、忘懷:對一切不幸,視有若無,豁達寬容;

四、忘情:喜怒哀樂都淡然若忘,精神超脫;

五、忘年:忘卻歲月,青春常在。

"茶導和"就是和衷共濟;張天福認為茶有其特殊的親和力,小到茶人因同好而聚,如張天福宣導發起的“茶人之家”,成為福建茶界的一道別致的風景線,大到國家之間的關係,如張天福在上個世紀30-40年代,就十分關心如何使用好茶葉外貿來促進友好國家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支持,同樣張天福也十分關注那些處在生產第一線的茶農,關心他們的生活與生產,關心他們產業與後代的發展,他一生的信念是農民生活好了,社會國家才能穩定,於是才有了他當年的扶持貧困茶區,組織茶農合作自救張天福通過引導人們認識茶性,瞭解自然的態度和方法,體會茶以和為貴的精神。

在張天福身上,“和”體現在對党,對祖國,對人民熾熱的情感,愛恨分明的立場,張天福在舊中國做了17年的事,深感國民黨腐敗無能,殘暴,不得人心。1949年5月他想方設法保護了崇安茶葉試驗場的全部財產,交到人民手中,歡欣鼓舞地迎接新中國的到來。

這是張天福對党、對祖國熱愛的具體體現。然而,1957年以後被錯劃為“右派”,張天福經歷了23年的磨難,即使這樣,還是對黨、對人民有堅強的信念,從來沒有口出怨言,沒有怨恨過党張老說:“沒有這個經歷的人不會有這樣的感情體會。在逆境中我始終是相信黨,對黨的初衷不變

在自己的事業中,堅守崗位,做我應當做的事情,這就是我的理想,我的追求,我的願望。我覺得一個人不應當沒有理想,沒有理想就失去方向。我想人生的意義不在於我在世界上享受多少,而在我向世界貢獻了多少,不是拿多少,而是給多少。

實在說,我給的太少了,在茶葉事業上,我感到有負擔,感到有責任,有時間的緊迫感”。因此,作為省政協委員,常委,張天福在歷次政協會上都有提案,提出許多真知灼見,體現了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精誠合作,以“和”為貴的精神。

"茶致靜"就是寧靜致遠;張天福倡議“靜”,是恬淡安靜,寧靜致遠的生活方式。他要求後代人作為普通的社會一員,放下功利心,促進社會和諧

張天福提倡“靜”,還體現在他對工作的態度,即以安靜,寧靜的心態對待工作,他早在1936年《安農校刊》裡說過“我們仍是鎮靜地在實際工作裡求辦法,本著實事求是,身體力行的初衷以,達到我們最終的目標”。

正因為如此,所以他不但很重視辦研究基地和學校,還以務實的精神,認真科學的態度,從事科教工作,他說:“科學的意義是誠實,相信事實”,“科學是真實的,一絲不苟的,不是差不多,不是想當然。”還說:“我務實的生活和求實的科學態度與所受的教育有著直接的聯繫”。

張老從事茶業科教近70年來,就是以這種寧靜的心態從事著茶業科教工作。長期以來張天福在茶葉採制實踐中,煉就了一身過硬的審評技術,積累了豐富的評茶經驗。

他多次被聘請擔任全國,全省名優茶鑒評會的主評。即使在激烈競爭的評比場上,張天福還是以恬淡安靜的心境,一絲不苟,精細耐心地工作,同時,他又非常謙虛謹慎,不獨斷專橫,以普通評委的身份出現,認真聽取其他評委的意見,巧妙,恰當地處理了許多有爭議的樣品,贏得了評委們的一致讚揚,以實際行動實踐了寧靜致遠,大公無私的精神。

張天福對中國茶禮的提倡,其最重要的意義,在於道德建設方面。這對於處於社會轉型期的當代中國特別需要。中國社會,是一個長期處於封建專制統治下的經濟落後社會;新中國成立後,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然而,一方面由於根深蒂固的封建傳統影響,另一方面,由於新中國創始人的失誤,尤其是所謂的“文化大革命”,將中國社會拖向經濟文化全面崩潰的邊緣。

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撥亂反正,這才使中國走向正常發展的軌道。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隨著經濟文化的全面復蘇,新問題也出現了。就道德層面來說,突出表現在,一方面,傳統的優秀道德,隨著人們對舊道德的摒棄,沒有得到很好繼承與發揚;另一方面,適應改革開放社會的新道德體系又尚未樹立權威。而隨著大量西方社會的經濟文化的湧進,西方社會的道德觀念也不分精華糟粕,統統趁虛而入。

在這種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的局面下,許多人,猶其是年輕人,難免站在新舊道德的十字路口無所適從,甚而至於走向非道德化。當今社會上,層出不窮的貪污受賄,好逸惡勞,不知感恩現象,浮燥,脆弱,極端自私心態,已成為影響中國社會進步的嚴重問題。雖說這些問題有多方面因素,但傳統優秀道德的失落,無疑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在這種情況下,張天福大聲疾呼“茶禮”,實際上就是大聲召喚中華民族傳統優秀道德的回歸與發揚。當然,不是一般的回歸與發揚,而是通過茶這個特殊的物質載體來進行。茶的物質特性,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決定了其在新時期道德建設中的特殊積極作用。

“儉、清、和、靜”即是張天福所提倡的中國茶禮的核心內容,也是他一生的寫照。1990年,張天福八十壽辰,從事茶業五十五周年之慶時,茶界友人請愛新覺羅•溥松窗先生提寫的“五十春與冬,育茶建奇功,尊為人師表,辛勤一園丁”正是對他一生熱愛茶葉事業,艱苦奮鬥,孜孜以求的真實寫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