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鐵觀音是友誼的種子、精神文明的紐帶,願清茶一杯、雙茶會友的風尚,傳遍全國,走向世界,你作為鐵觀音的傳人要好好保護你那棵鐵觀音母樹。為社會、為茶人作出應有的貢獻。”--茶界張天福勵魏月德語

出生在制茶世家的魏月德,從小就是浸泡在茶香中長大的,自十五六歲正式接觸茶開始,到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烏龍茶(鐵觀音)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至今已有30餘載。在當今鐵觀音市場需求量與日俱增的市場形勢下,安溪有不少茶企為了實現大規模生產,紛紛採用機械化制茶,但魏月德卻至始至終都堅持手工制茶,因為他對祖上流傳下來的傳統制茶技藝有著特殊的情感。

把鮮葉變成一泡鐵觀音,此間工序的複雜程度,也許只有親手做過茶的人才知道,單是做青工序中的搖青就要“四搖四涼”,即“搖完一遍涼青後,將茶青再倒入簸箕中,置於鐵架上1-2個小時,兩者交替進行。”如同制得一泡好茶的不易,魏月德的創業歷程亦是充滿了波折與艱辛,1984年,在閩西國營農場擔任了3年烏龍茶制茶師的他,回到家鄉創辦了一家個體茶葉加工廠--當時這在安溪是首家私人茶廠。

2年後,他帶著300斤茶葉到汕頭販賣,挖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一年下來共賣了2萬多斤,淨賺了1萬多元。當他成為汕頭茶葉進出口公司(以下簡稱“汕茶”)指定供應商後,他的茶葉銷量更是如滾雪球一樣激增,至1988年,達到了5萬多斤。然而,好景不長。

第二年,“汕茶”因故取消了5000斤茶葉的訂購合同,魏月德遭受重創,不得已又走街串巷地叫賣起了茶葉,而且禍不單行,他本想從。汕頭輾轉深圳賣茶以期轉運,可誰知竟又遇到了車禍,他從此陷入了絕境。此後,情況有所好轉,但天公不作美,一場大雨摧毀他在老家的房子和用血汗錢買的新房,他又一度走到了一窮二白的境地。 

商海的起伏不定,使他深刻認識到品牌的重要性。為了打響企業的品牌,魏月德連續多年自費舉辦茶王賽,對獲獎的“茶王茶”進行拍賣。當然,這還遠遠不夠,賣“茶王茶”並不能長久,而要可持續發展只有讓自己成為茶王。於是,他開始潛心鑽研制茶技術與拼配技術,為了制得一泡自己感到滿意的茶,甚至可以兩三天都不合眼。

終於,他的願望在1997成為現實,並且他用誠信贏得了客戶的信任,他和他的事業迎來了“黃金時代”:2008年8月,他斥鉅資打造的“鐵觀音文化園”主體工程竣工,成為展示300年鐵觀音歷史文化的基地;2011年中國鐵觀音發源地自然保護區奠基建設,開啟了魏蔭名茶規模化運作的新局面。他說:這樣做是為了在保護鐵觀音之“根”的同時,打響鐵觀音的“牌”,“讓鐵觀音造福眾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