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花白的頭髮,清癯的面容,陳德華靜靜地坐在茶案前,像一杯武夷岩茶,清雅悠遠……

  

 

陳德華的頭銜很長—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武夷山岩茶(大紅袍)製作工藝技能及習俗代表性傳承人。“這頭銜意思就是說,我做茶的手法跟古人一樣”,為了解釋這個身份,陳德華還透露說,他也是我國正在申請的茶文化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人物之一。

  

 

手工做茶漸成歷史

1963年,從福安農業專科學校畢業的陳德華來到崇安縣茶科所,從此與茶結緣。通過多年實踐,他成為當今手工做茶的代表人物之一,高超的做茶技藝堪比古人。而今的現實是,他處在一個手工業向機械化過渡的歷史時刻。這一代之後,可能再也不會有人用手工去做一壺頂尖大紅袍了。

 

武夷山自古只有採茶男,不見採茶女”。為了儘量還原過去武夷山茶人做茶的場景,陳德華緩緩地講起了古人做茶的酸甜苦辣。

  

 

在過去,做茶是件極其辛苦的事情,只有男人才能承受。例如採茶,武夷山山高路長,採茶人必須趕在露水乾了之後的那一刻搶摘茶葉,並迅速運到山下晾曬。茶葉下山晾曬之後,還有搖青、炒茶等多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要折騰十幾個小時。

 

這辛苦的背後,蘊涵的是技術的要求。比如搖青,茶葉是老是嫩、天氣是陰是晴、濕度是高是低,均決定了搖青的頻率與力度,而這完全由做茶人憑經驗把握,把握不准,茶葉口感大變,一鍋好茶就會毀於一刻;再如炒茶,做茶人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把茶葉炒完,如果有人偷懶拖延,茶葉吸收了水分,茶質就會受到影響。陳德華介紹說,“文革”前,武夷山的水仙就可以賣到五元多錢一斤的絕對高價,“這是因為我們做茶技術高”。

  

 

隨著武夷岩茶名氣越來越大,祖先傳下來的手工做茶速度已經無法滿足現在巨大的市場需求,採茶機、色選機等機械設備應運而生,機械完全代替了手工。

  

 

制茶文化期待傳承

“我曾經做過大紅袍母樹的茶葉,這一輩子知足了!”對於陳德華而言,做茶是一種享受,看到珍貴品種,自己都忍不住想去做一下,看著這些茶葉變成清香四溢的絕頂好茶,內心的滿足便無法形容。“作為傳承人,我很希望我們老祖宗做茶的藝術能代代相傳。”

 

我從來不反對機械化做茶”,他說,機械制茶有著手工難以比擬的優勢,如機械炒茶遠比人工均勻。然而,目前機械在曬青這一環節,效果總不如過去用太陽曬。

  

 

武夷岩茶的製作理念是茶界公認最好的。”陳德華告訴記者,雖然茶廠普遍引進機械做茶,其原理其實和傳統手工做茶沒有兩樣,人們正是在研究借鑒手工做茶的科學性,摒棄改良其不合理環節後,才設計出精密的機器,最終做出頂級好茶來。今天的機器遠沒達到可以完全取代手工的程度,僅從這個方面考慮,保留手工做茶的技藝就很有意義。

  

 

我們在研究開發新品種時也要求研究人員要有高超的做茶技巧。”陳德華說,為了發掘培育隱藏在民間的好茶,茶葉研究人員必須自己動手加工這些茶葉,“量太小了,不可能用機器加工,如果手上功夫不硬,再好的茶也要廢掉,怎麼去發現好的新品種呢?”

 

在陳德華的家中,至今保留著一個叫“萎凋”的設備,這是陰雨天晾曬茶葉的工具,整個武夷山可能就我這裡有了,我就是想讓後人看看過去老祖宗用什麼工具做茶。”他說。

  

 

對於陳德華而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何把做茶的技藝傳承下去,這需要有關部門立刻行動起來,我們能不能做一個碟片,通過還原古人做茶的場景並原原本本地錄下來?再不做可能就來不及了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