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9.不懈追求

1935年到1938年,張天福在閩東為培養本土茶葉科學工作者,發展茶產業而努力工作,我們可以從1937年張天福在安農校刊上發表的《改良福建茶業與職業教育的實施》上看到張天福對振興福建茶業的一片赤誠之心與不倦的追求。

作為一個學者,張天福考慮的是從技術上改良福建的茶業,但作為一個熱血青年,張天福已經認識到,導致福建茶業、乃至中國茶業落後的根本原因卻是社會問題,他提出“唯有打倒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廢除封建制度,才是治本的辦法。加給我們的不平等條約尚未取消,關稅不能自主,處處受人家的壓迫侵略,好像帶上手銬腳鐐的人,怎能夠在這二十世紀商品化的戰場上和人家競爭呢?”

張天福對家鄉福建及其茶業有著深厚的感情,他一直在心中引為自豪的是福建是中國六大主要產茶省份之一,同時也是國內四大茶市之一。在他的心目中:武夷岩茶、正山小種,安溪的鐵觀音、烏龍,福安寧德的白毫、蓮心都稱為茶中上品,久負盛名。通過考察研究他瞭解到清光緒初年是福建茶業最興盛的時代,但在清末民初之後就逐步失勢,至此已經完全衰落了下去。他對此感到非常痛惜。因此他提出福建茶業在國內外市場中,由於產制技術的落後,在與海外茶業的競爭中居於落後地位。同時因臺灣茶業引進先進技術,品質改善,已成功佔據歐美茶市的主要份額。這使張天福意識到閩茶只有在品質上脫胎換骨,才能重新參與市場的競爭。同時由於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東北的佔領與控制,切斷了閩茶的一個傳統銷路,使歷年來每年輸往東北的五、六萬擔閩茶絕跡於這個大市場。

張天福是個實事求是的科學家,在技術層面上,他對日本國發展茶葉種植與製作技術有深深的好感,也引進了日產茶葉機械,以期促進閩茶的發展。但嚴酷的政治現實使他也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深惡痛絕,意識到沒有民族的強大,國家的進步,是無法改變眼前的困境的。這促進了他著力培養技術人才,努力發展技術的決心。因此張天福提出了茶業職業教育的計畫①。

張天福對職業教育的重視,是有其歷史背景的,這個背景就是始於20年代,在30年代形成高潮的鄉村建設運動。當時梁漱溟②領導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③是這一運動的旗幟,梁漱溟不僅認為鄉村建設可以解決農村的問題,還是一種建國運動,是國家富強、民族文化復興的必由之路。在同一時期的鄉村建設領導人中,還有著名的“定縣實驗”的領導人晏陽初。

晏陽初認為中國人生活中的愚、弱、窮、私可以通過教育來克服,要實現“除文盲、做新民”的目標,單讓農民識字是不行的,因此主張實施四大教育:以文藝教育救愚,生計教育救窮,衛生教育救弱,公民教育救私。晏陽初④及其同仁在深入農村、向農民學習的基礎上提出了“四大教育,連環進行,相輔相成”的主張,“逐步發展的四大教育相輔相成過程,明白說明相互依存的功用,公共衛生協助農民健康而增加生產。業生產計畫協助教育的推行,農民親自體驗識字讀書才能有新知識新技術。教育協助合作社的發展,如何記帳、經營運銷都需要知識技術能力。這充分表現四大教育互相環結、同時進行的重要性。”

 

而鄉村建設與教育又源於當時的一批知識份子對國家與民族的責任心。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國勢日趨衰弱、社會危機四起,而在社會各界關於如何應付危機的種種探索一直未停止過,鄉村建設運動就是其中的一種。鄉村建設運動直接來源於鄉村教育運動。一些從事職業教育、平民教育的教育家和教育團體,如晏陽初領導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黃炎培領導的中華職業教育社和中華教育改進社總幹事陶行知等,也開始將辦學重點從城市向農村轉移。

一時到農村辦學蔚然成風,並逐漸彙集成為鄉村教育運動。而推動鄉村建設的既有教育機關,也有社會團體,還有政府部門(如民國政府內政部、成立於1933年的行政院農村復興委員會、經濟委員會農業處、實業部中央農業實驗所等)和慈善機構。但中國的鄉村建設運動被日本侵華戰爭所打斷,1937年後,雖然鄉村建設實驗還存在,但鄉村建設運動卻終止了。

梁漱溟、晏陽初二位先生認為,中國原本是一個農業社會,中國的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農民和“鄉村建設”。只有農村問題解決了,中國社會才會有出路。基於以上認識分別進行了舉世矚目的生活教育實驗、職業教育實驗、平民教育實驗和鄉村教育實驗,創立了生活教育理論、職業教育理論、平民教育理論、鄉村教育理論,拉開了中國教育科學“本土化”的序幕。而心系農民、農村與農業的張天福也自然而然地成為職業教育實驗的參與者。他提出辦理職業教育應當注意的幾點:

1.注重做的習慣張天福認識到對於農村青年來說,職業教育的目的是為其個人謀生而做的準備,也是為個人服務社會而做的準備,更是為國家增進生產力而做的準備,因此應該達到各個人都能操一技之長。所以教學的過程,就特別要注重實習,注重培養動手做的習慣和能自覺地投入實踐的精神。他特別重視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教授的一句名言:我們應該從做中學(Leaning by doing)

2.注重師資的選擇張天福認為職業學校師資的選擇,比普通學校要難得多。一個職業學校的教師,僅有專門的學問還是不夠的。因為儘管一個教師學問很淵博,假使他因循守舊、工作敷衍,不能熱心從教,足以誤人誤國,是不會有良好的成績。所以他認為當校長的對於師資的選擇,以及學校一切的設施,都應以是否能增進教學的效率為準則。

一個能增進教學效率的教師,除了能同學生共生活同操作,負起實際教導責任之外,尤應有自身的修養,教學技術的改進和具有服務的熱忱。這才算是一個理想的教師,因此張天福將選擇高素質教師的眼光投到高等教育界,從著名的大學延聘了一批優秀人才為專兼職教師,實踐證明張天福的這一選擇是十分出色的,這一批教師為福安農校的學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知識與專業修養,這裡畢業的學生中產生了一批在茶界頗有建樹的專家。

3.注重成年教育由於張天福在基層工作,廣泛地接觸了社會底層的市民與農民,對社會現實有深刻的瞭解,他與當時在城市裡辦職業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在認識上有一些差異,因為當時開展的業教育,主要將眼光投向青年一代的培養,而忽視了已經在社會上謀生的成人。而張天福看到的是在農村裡,勞工是農村職業團體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農業生產能否維持,有無改進希望,他們起了很大的作用。

因為他們沒有受過教育,沒有文化知識,農業改良的實施,也都因為他們無能力配合和參與而受阻礙,而至於無法可施。因此,張天福在專注于對青年的職業教育的同時,也呼籲要在福建推行平民教育,這是對當時鄉村建設運動的一個呼應,張天福在不期然之間,成為在福建推行農村教育運動的先驅之一。

張天福於1936年校慶前在福安職業農校宿舍裡寫“辦理茶業職業教育的方案”,然而不久後,現實的發展卻使張天福振興福建茶業的理想遭遇到一個重大的挫折。

1938年,日本侵略軍的軍艦開進福安的賽岐港,福建形勢變得非常嚴峻,福州淪陷之前,福建省政府等機關遷往閩北山區的永安市,協和大學遷往邵武市,省政府還決定福安高級農校搬遷往省內山區合併到連城的省立農業學校中去,張天福則帶領茶葉改良場遷移至崇安縣的赤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