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8.身陷旋渦

就在張天福埋頭業務工作的時候,他身處的社會環境正在發生一次突變--開展反右運動。1957年的一天,張天福到辦公室上班不一會兒,人事處柯金華處長將一份通知送到張天福的辦公室,通知傳達了廳黨組的決定,張天福去武夷山茶場參加勞動改造,張天福沒有詢問也沒有申辯。他作為一個技術專家,平日裡只談業務工作,從未涉及過社會與政治的話題,他也未關注過所謂的右派問題,但他的人生道路卻偏偏在這裡被拐了一個彎,這是他無力自製的,在過去幾十年的生活經歷中,他多次被捲入社會的動盪之中,他明白當社會發生變化時,個人往往是束手無策的,作為一個基督徒,他默然地接受了這一切。

不久後,張天福知道省委下達給省農業廳的右派名額有指標,為什麼將他列為右派,連一個正式的宣佈或書面通知都沒有,但他心中明白自己是無辜的。一次批判會後,張天福拖著疲倦的身子回到家中,告訴妻子自己將要去武夷山茶廠參加勞動。

不久,張天福收拾起簡單的行李,回到闊別8年的武夷山茶廠,張天福的到來,在茶廠引起了一點轟動,不是茶廠的幹部職工不歡迎右派,而是歡迎這位老廠長與茶葉專家的重返,當然,這種的轟動不是表面的,而是存於大家心中,茶廠職工幫他安排住宿,關心他的生活,在生產技術中有什麼問題都不約而同地找他商討,仿佛張天福不是來這裡勞動鍛煉的,而是這裡的一位老職工。

在這樣一種令人寬慰的環境中,張天福似乎也忘了自己的不幸際遇,全身心地投入到種茶與制茶的研究中去,白天他與職工們一起勞動,晚上則泡在制茶車間裡做茶,茶季過後他就有時間去考慮一些技術的事,他看到茶工們採茶的勞動量大,就根據山區茶園的特點,設計製作手持採茶機,張天福向農場借來木工工具,在宿舍中自已動手試製,雖然這台小型機械最終沒有機會得到推廣使用,但這一段時間裡張天福感到其樂融融,自由自在。

張天福在武夷山茶廠勞動期間,正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這對身負罪名的他來說是一個重大的困難,張天福只有一些微薄的生活費,與他早年享有的高薪,有天壤之別,當時全國人民都在挨餓,福州城裡他的家人也在苦度災年,張天福必須將他的生活費與糧票捎回家中,一但兩手空空,他自己的生活怎麼辦?

好在武夷山茶廠的職工們在災年中生產自救,在茶廠的山地中騰出一些來種番薯,茶廠職工們得知張天福的困境,伸出幫助之手,為他提供糧食,每天依靠這些番薯,張天福渡過了這場困難,沒有挨餓,而且他還能到附近軍用機場的服務部購買少量的黃油,對武夷山茶廠職工的這段情誼與幫助,張天福終身不忘。

在武夷山勞動期間,張天福的母親去世了,但他因為當時的處境無法返回福州辦理善後。

1962年張天福接到省農業廳的通知,讓他回廳裡另有工作安排。張天福到廳裡報到後,副廳長謝畢真找他談話。謝廳長告訴張天福由於三年自然災害剛剛過去,恢復生產工作很重,廳裡技術人員不夠,茶葉生產一時沒有合適的人來抓,所以將他調回來協助工作。張天福向謝廳長彙報了自己正在考慮做的一項工作,茶園的新型耕作方法—梯層茶園表土回溝條墾法。

張天福背負著右派的枷鎖,行走在八閩茶區廣袤的茶山茶園之間。被打成右派,雖然是張天福人生道路上一段不幸的歷程,但張天福卻以開闊的心胸對應此不幸之旅,而且善用這一段時間,投身到科學調查與研究之中,而他不幸之萬幸的是,由於他只是一個單純的技術人員,所以能列入黑名單的理由也只是所謂的歷史問題,因此,那些革命的人們並沒有過多地關注張天福,這也是張天福能夠在逆境中專心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因。在農村勞動了二年之後,農業廳因茶葉工作需要,將他召回福州並要求他繼續承擔全省茶葉生產的技術指導工作。

在隨後的幾年中,張天福深入各地茶區作了大量的指導與調研工作。當時各地也十分重視茶業生產,大量墾辟茶園。但張天福在各地的調查中發現,很多地區所開的新茶園符合高品質標準的並不多。

有的是順坡種植,有的用芒萁草皮砌疊梯壁,沒有築梯埂,檯面不等高,翻土不夠深,不開排蓄水溝,加之管理粗放,結果是梯壁不牢固,水土、肥分流失,甚至沖壞了山下良田,茶樹生長不良,影響到茶葉產量。因此張天福意識到要使茶葉生產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就必需抓好茶園開發這個基礎建設。

茶樹是多年生深根作物,一經種植就長期生長在一個地點達幾十年以至百餘年。所以開墾種茶是百年大計,欲求其高產、穩產,重要關鍵之一在於開闢新茶園是否符合品質的標準,這是基礎。茶園開的符合標準,做好水土保持,管理精細的,畝產可達200-300斤,一畝可頂十畝的產量,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經濟和勞動效果。

張天福在有了這個新的考慮之後,就向省農業廳提出這樣一個課題,得到廳領導的支援,組織了幾位元技術人員配合張天福的課題調研,張天福發現傳統的墾辟茶園技術雖然行之有年,但僅偏重保持水土的功能,採取深翻土地、開排水溝、表土回園等措施,但當時對這些技術措施沒有提出操作標準,只是一般性做宣傳,茶農不甚了了,效果不大,甚至使群眾走了彎路。比如在深翻土地中達不到深翻的目的;而草皮要用來砌梯層茶園的梯壁,表土也沒有用作基肥等等,由於沒有一定的要求,技術措施無法落實。

張天福在各地茶區裡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發現各地不少群眾的傳統做法值得借鑒。在經過調查研究與總結之後,張天福提出一個以梯層茶園表土回溝、條墾為主導措施的技術方法,隨後他就在一些茶區進行實驗,這種由茶區技術員與茶農實踐經驗相合,又在實踐中經專家總結提高的系統經驗,受到各地茶區群眾的歡迎。

張天福帶著這個新的技術方案回到省農業廳,向謝副廳長彙報,謝廳長十分關注這項新生事物,希望能在全省各茶區因地制宜地加以實驗、總結、交流和推廣,使這一技術不斷得到提高,並為廣大茶區群眾所掌握。

領導的支持與肯定給了張天福莫大的支持,由於當時尚未給這項技術方案命名,張天福就請謝副廳長給起個題目,謝副廳長說,就按這項課題的主要技術措施來起名吧,於是正式起名“梯層茶園表土回溝條墾法”,並在1965年刊發在當年第二期的《茶葉科學》雜誌上。

在這期間張天福與課題組的同事們,在全省走了20多個縣作技術指導,演示梯層茶園表土回溝條墾的新方法,這個課題在全省茶區得到推廣,有力地提高了新茶區建設的科學水準。

張天福的這項課題研究起了國家農業部的重視,準備在湖南省桃江縣召開一個開闢高標準新茶園現場會,就是推廣表土回溝的做法,這無疑給與張天福一個極大的鼓舞,他在省農業廳的支持下進一步總結這項技術,準備參加這個會議。但是天有不測風雲,正當張天福期待一個向業界介紹自己的科研成果時,中國的政治風雲突變,文化大革命爆發,正在緊鑼密鼓安排中的會議被叫停了。

雖然這個會沒有開成,但張天福的這項成果得到了全國同行的承認,這項有顯著的保水保肥作用的技術,在全國丘陵地區茶區推廣應用,當然在實踐中也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獲得進一步的發展。今天我們在一些山地茶園開墾的技術文獻上,仍能看到張天福技術方案的一些關鍵資料還在使用之中。

當年發表張天福這項技術成果的《茶葉科學》雜誌,今天是不易查閱到了,但我們通過近年出版的《張天福選集》可以瞭解這項技術成果的核心內容。

從1962年返回福州到1967年的五年間,張天福在省農業廳成了一位特殊的職工,在廳裡沒有他的辦公地點,但他除了參加“梯層茶園表土回溝條墾法”這個課題,還參與了許多重要的技術工作,如關於福建白茶的調查、龍岩斜背茶的調查、推廣連續三鍋殺青技術等。

注釋

梯層茶園表土回溝條墾法

一)做好水土保持:山地茶園坡度在10度以上的,要求採取開梯層、等高條栽密植的方法,就是採取田間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方法。

1、構築梯壁:梯壁最好用石塊砌疊,在沒有石塊的地方,可用茶園心土打夯構築。凡用芒萁草皮砌疊梯壁的,既損失了表土,而且梯壁也不牢固崩塌了修補也不容易。同時,取走草皮之後,把茶樹種植在瘠薄的心土上,欲求高產是有困難的。

2、開排蓄水溝:在每一梯層內側要開一條橫排蓄水溝。--茶區一般是春雨多,夏秋旱,茶園橫排蓄水溝的設置就是要達到大雨不沖園,中、小雨不出園的目的。

3、綠化梯壁:梯壁所占的面積很大,梯壁築好後,如不及時種植固土護坡植物,--就會被雜草所佔領,招致很大損害。--種植了護坡植物,擴大植被的覆蓋面,可以防止水土沖刷、龜裂、雜草生長,並改善了小氣候。

(二)深挖種植溝:茶樹根系在適宜的土壤條件下,可伸入土中達1.5 -2米。所以在種植之前,深翻土地是為茶樹根系良好的發展創造條件,也就是形成龐大根系和高幅度樹冠的保證。不少地區,由於挖土不夠深,使茶樹地下部生長受到限制,影響了地上部的生育,結果是茶樹未老先衰。墾辟茶園投入較大,為了更好地做好勞力安排和水土保持,我們提倡不集中全部普墾,而是採取條墾的做好。只挖深、寬各50釐米的種植溝,未墾的部分留待第二年再墾,工作錯開。

(三)利用表土回溝、施基肥:表土富含有機質和各種營養元素。用草皮土砌梯壁是最大的浪費。故提倡表土回溝,即把表土集中填入所開的種植溝內。在有條件的地區,還可以溝底施堆肥、垃圾、過磷酸鈣等作基肥,則日後增產效果更大。

把上述的幾個技術措施聯繫起來,做到兩結合:築梯壁與挖種植溝、水溝相結合,施基肥與利用表土相結合。同時,也是把築梯壁、開種植溝、表土回溝等工作順序的一次完成的做法,是較為省工、省本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