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茶點是用於茶道過程中份量較小的精雅的食物。飲茶佐以點心,在唐代就有記載。筆者曾看到過一幅唐代的《宮樂圖》,圖中描繪了宮中茶道的過程,其中海棠似的小碟中放有核桃仁;另一幅唐《宴飲圖》,同樣也是描繪茶道過程的,其中有梨子等水果。
有史料記載,唐代茶宴中的茶點較為豐富。

粽子:作法與今相似,玄宗詩云:“四時花竟巧,九子粽爭新。”
餛飩:古時的餛飩即現在的餃子,或蒸或煮,味道極美;
餅類:皮薄,內有肉餡,煎制而成,外酥內嫩;

麵點糕餅:種類繁多;
蒸筍:放在一個小瓦罐中,與飯同蒸;
胡食:如胡餅,搭納,勒漿;

消靈炙:是一種很特殊的食物,它用料只取羊褪肉的四兩(最精華的部分)而製成,從字面上我們認為這是一種用羊肉烤成的食物,至於烤肉裡放些什麼調料就不得而知。這種叫作“消靈炙”的茶點是僅供皇帝食用的珍品,唐懿宗時同昌公主出嫁後,皇帝賜禦饌,其中就有消靈炙,它適於貯藏,“雖往署毒,終不敗臭。”

小天酥:是一種用雞或鹿肉剁成碎粒,而後拌上米粉炸成的食物;
柿子:唐代重要的果品之一,唐人認為柿子果食甜美,是吉祥長壽的象徵。

現在國內的茶點也是品種繁多,根據地域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福建省的閩南地區和廣東省的潮汕地區喜飲功夫茶的人很多,

泡功夫茶講究濃、香,所以都要佐以小點心。

這些小點心頗為講究,味道可口,外形精雅,大的不過如小月餅一般大小,

有帶甜味的綠豆茸餡餅;有椰茸作的椰餅;有金黃如月的綠豆糕;

有臺灣產的肉脯、肉乾;還有具有閩南特色的芋棗,它是把芋頭先製成泥,

而後添加一些調料,用油炸成,外脆內松,香甜可口。

另外還有各種膨化食品及蜜餞。

說書館:老北京的清茶館較少,而書茶館卻很流行,

品茶只是輔助性的,聽評書才是主要的,

所以品茶時的茶點多為瓜子等零嘴,很是隨意。

紅爐館:在北京有一種茶館叫“紅爐館”,其茶點就比較系統,主要是受清朝宮庭文化所影響,茶館設有烤餑餑的紅爐,作的全是滿漢點心,小巧玲瓏,有大八件,小八件,有北京的艾窩窩、蜂糕、排叉、盆糕、燒餅,顧客可邊品茶,邊品嘗糕點。

二葷輔:老北京還有一種叫“二葷輔”的,是一種既賣清茶,又賣酒飯的鋪子,其菜可由店鋪出,也可由顧客自帶,所以取作“二葷”,如果那菜也能叫茶點的化,也算別有一番風味。

少數民族風味茶也常帶有茶點。

藏族人在飲酥油茶和奶茶時總要吃糌粑,那是一種用青稞麥炒熟後磨成的面作成的食品,也是藏族人的主食。
  

現在廣東的早茶風靡全國各地,廣東早茶其實是以品嘗美味為主,以品茶為輔的一種品飲習俗的延伸。早茶中茶點之多,讓人數不勝數,口味有甜有鹹,人各取所好,如蝦餃、蛋撻、七彩蛋捲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