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茶葉之路"是繼"絲綢之路"之後的又一條重大的國際商業大通道,近年來,以中國、俄羅斯、蒙古國為核心的研究機構甚至政府機關對"茶葉之路"文化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茶路文化"成為國際商業文化的一張金字招牌,這是商業界、文化界值得慶賀的一件盛事、喜事。

遺憾的是,無論是電視專題片,還是圖書、畫冊;無論是研討會還是"重走茶路"的實際行動;無論是國內研究機構、實業機構還是國際相關機構;無論是南方各省、中原各省,還是內蒙古各地,都有一個遺憾:站在各自的領域、各個地方利益、個人研究領域、各機構的角度,去看待"茶路文化",還沒有形成一個接近完整的文化體系,甚至也沒有統一的、接近事實的口徑。

由此,探討完整的"茶路文化"體系成為"茶葉之路"的研究者、關注著、參與者、經營者、弘揚者的重要課題。

根據歷史及現實的基本事實以及文化體系應當具備的基本的軟、硬條件,"茶路文化"至少有10大文化內容,缺一就顯得不夠全面、不夠厚重。

一、商路文化

茶葉"商路文化"是指"水路"、"海陸"、"平原路"、"草原路"、"山路"、"沙路"及其沿途的關口、城堡、山寨、驛站、車馬大店等相關事物的特殊文化符號的綜合。

路途不同則文化不同,例如:海上茶葉之路與平原茶葉之路、草原茶葉之路、山地茶葉之路的"商路文化"是不一樣的。中原地段的城堡、關口與草原上的驛站、駝店也不一樣。活躍在雲貴高原、青藏高原的"茶馬古道"與北方草原的"茶葉之路"的文化元素也不同,駝道、馬路、水道、航線各有文化特色。

"商路文化"是"茶葉之路"的第一文化載體,承載著"茶路文化"的酸甜苦辣、波瀾壯闊。"商路文化"體系中會有不同的交通工具,雲南的馬與蒙古馬有區別,南方的馬與北方的駱駝更是不同;養馬與養駝、馴馬與馴陀都有很大差異;南、北方的車、船也不同。這就決定了茶葉"商路文化"的多樣性。

二、茶品文化

"茶品文化"既是世界茶文化的重要內容,更是"茶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品文化至少包括:

1、茶的品種背後的種植文化和習慣,例如:普洱、滇紅、大紅袍、龍井等;2、茶葉企業的品牌文化,例如;"川"字型大小磚茶、大益普洱茶等;3、原產地品牌文化:例如,西湖龍井、安溪鐵觀音、武夷山大紅袍、信陽毛尖等;4、茶的分類文化,例如:紅茶、綠茶、黑茶等。

三、茶器文化

"茶器文化"主要是裝茶、運茶、煮茶、泡茶、喝茶等各個環節的器具背後的文化。自從人類發現並使用了茶,"茶器文化"就誕生了。在"商路文化"體系中,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茶品,"茶器文化"是不同的。例如,喝奶茶與喝龍井的器具有區別,北方人喝茶與南方人喝茶的器具有區別;不同的茶品往往有不同的茶器。

"茶器文化"也包括裝茶、運茶的工具;茶葉包裝的器具以及生活中的各類茶台、茶杯等,每一個茶具的背後都有天南海北、百花盛開的文化。

四、商號文化

"商號文化"是"茶路文化"最鮮活的動態承載體。不同的商幫、不同的商人組成的不同的"商號",其文化性格截然不同。

以"大盛魁"為代表的旅蒙商、晉商、蒙商與徽商、京幫等商幫形成的商號的文化元素很有區別。談到"茶路文化"人們往往以"大盛魁"為例,其實,千百年來,活躍在"茶葉之路"上的商號知名的有100多家,每一個商號都有創業、立業、興業的文化過程,使"茶路文化"豐富多彩。

五、城市貿易文化

"商路文化"之所以自成體系主要原因與"茶之城"有直接的關聯,沒有"茶之城"就沒有"茶葉之路"的輝煌,當然,"茶葉之路"也創造了"茶之城"的繁榮與文明。

從商業角度講,河北省的張家口市、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山西省的大同市、內蒙古的多倫縣城、海拉爾市、二連浩特市;蒙古國的烏蘭巴托市、買賣城;俄羅斯的恰克圖等眾多的國內外城鎮,都與"茶葉之路"的興衰同呼吸、共命運。

例如,今日的張家口、大同、呼和浩特等城市作為經濟城市就是在"茶馬交換"、"馬市"過程中形成的。

六、經濟制度文化

對於"茶路文化",對於"茶葉之路",區內外、國內外、業內外的研究者、參與者人云亦云,各有真知灼見,各有立場,但是有一點大家是息息相通的:沒有國家層面的經濟制度就不可能形成跨國的"茶葉之路"。

我認為,形成"茶葉之路"、"茶路文化"的國家層面的經濟制度歷史上至少有4個階段:

1、宋遼金夏時期,西元1004年,契丹國和北宋簽訂了"澶淵之盟",宋朝同意開放北部邊界的五個永久貿易點,契丹王國則相應地開放它自己的三個貿易市場,茶為貢品,(西元1059年),宋又廢榷茶改行通商法。西元1074年"天下茶法既通",並且打開中國南方與北方的貿易,"路上茶葉之路"初步開始;

2、元朝統一中國後,中國與歐洲的國際貿易"形同一國","路上茶葉之路"正式形成;此後沒有中斷,只是在明朝初年規模受限制;

3、明朝隆慶五年(西元1571年),在土默特俺答汗王的促成下,張家口"茶馬互市"的設立,標誌著橫貫歐亞大陸的張庫商道誕生,也標誌著"茶葉之路"邁上新臺階,

4、1689年,《尼布楚條約》簽訂,"茶葉之路"走上新的征程。

七、民族民俗文化

由於"茶路文化"是國際文化,因此,民族、民俗文化成為動人的一章。漢族、契丹族、蒙古族、藏族、女真族、俄羅斯族等古往今來幾十個民族的人民編制的多彩多姿的茶葉民族民俗文化。每個民族對茶葉的理解都有自己的性格與想法。這值得仔細研究。歷史上,契丹族、蒙古族等北方民族是促成"茶葉之路"的主力軍,沒有這些少數民族的市場需求與開放包容,就沒有"茶葉之路",這都值得業內人士仔細研究。

八、文獻文化

"茶路文化"的歷史文獻隱藏在茫茫歷史典籍、官方檔、民間故事、文物古跡、古墓壁畫等文獻、文物中,遺憾的是,這方面的第一手研究材料很少,現在的一些研究者"引用來引用去"的文獻都是大家熟悉的,真正去歷史典籍、文獻資料、官方檔、古跡中考證的很少,使得目前的"茶路文化"很單調。例如,大多數的關於"茶路文化"的研究成果中很少有少數民族的貢獻,豈不知少數民族是"茶葉之路"的主要促成者。

例如,在赤峰市、張家口市的契丹遼墓穴中發現的"備茶圖"是"茶葉之路"最早的實圖記載;例如,成吉思汗創立大蒙古國、忽必烈創立元朝是茶葉大規模、無限制進入國際市場的真正開始。

"茶路文化"中的文獻文化是一筆富礦,等待去挖掘。

九、制茶文化

"制茶文化"是"茶路文化"的重要一環,也是我國古代手工業作坊製作工藝的重要戰線。各類茶都有各自的製作工藝,體現了各個地方的手工業水準和工藝流程。這方面的文化能看到的多,記載的也少。 

簡言之,如果單方面研究"茶葉之路"文化,始終形不成體系,那麼,復興"茶葉之路"的輝煌就會落後於時代。

十、邊貿文化

“邊貿文化” 是“茶路文化”的重要特徵。1000多年來,在中國、蒙古國、俄羅斯的統一、發展過程中,“茶路文化”是見證者。“茶路文化”之所以令人揪心、令人神往、令人思考,主要原因在於始終貫穿著“邊貿文化”的顯著特徵。“茶葉之路”形成時還沒有今天意義的俄羅斯國、蒙古國,但是,就是在今天的中、俄、蒙的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以及在現在的歐洲國家的形成過程中,“茶葉之路”就是歐亞大陸橋、中歐友好貿易的重要經濟紐帶。

“邊貿文化”包括異域風情文化、語言文字文化、邊關文化、通關制度文化、票證文化、政府間交流方式文化、使團文化、戍邊文化等,也是一個十分多姿多彩的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