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點是用於茶道過程中份量較小的精雅的食物。飲茶佐以點心,在唐代就有記載。筆者曾看到過一幅唐代的《宮樂圖》,圖中描繪了宮中茶道的過程,其中海棠似的小碟中放有核桃仁;另一幅唐《宴飲圖》,同樣也是描繪茶道過程的,其中有梨子等水果。
有史料記載,唐代茶宴中的茶點較為豐富。
- Sep 29 Sun 2013 16:03
古今茶點
- Sep 29 Sun 2013 16:01
花果茶的時髦喝法
花果茶該怎麼喝呢?如果你只知道熱飲、冷飲兩種喝法的話,那就太遜了,這邊提供一些茶譜,就是要來跟大家說說花果茶時髦的飲用方法,讓你在朋友間大展身手。
- Sep 29 Sun 2013 15:44
茶餐美味
茶葉中含有對人體健康有益的成份,加上茶葉具有去油膩,除腥味,爽口感及增色等功用,故茶葉本身就是一種最佳的天然食品配料。由於各類茶葉的特性,當它與菜肴一起烹調之後,自然會呈現不同的色、香、味效果。
凍頂蓮耳湯
- Sep 29 Sun 2013 01:20
蘇良將軍最早制出烏龍茶
在《鐵觀音王國》一書中,梁賢文先生《鐵觀音的傳說》裡,有一節《烏龍茶的傳說(一)》。這一傳說深深的吸引著筆者。這不僅是由於傳說的生動,梁先生妙筆生花,更因為“主人單名‘龍’”。而“龍”取何姓?為何要改姓埋名?為何要以將軍的更為何要棄刀、箭打獵?戎種茶?
- Sep 29 Sun 2013 01:16
當茶水中融進了信仰文化
茶禪一味。禪文化具體體現在茶上。文章中禪語有:茶具有人生三味。日本某僧《煎茶訓》:“一杯有清新甘味,二杯有人生苦味,三杯有老年澀味。”說得真是深刻,這不正是人生過程的寫照麼?
在禪文化中最有影響力的經典故事,就是“趙州茶”,古時候的趙州禪師,對於苦心參禪的學生總是苦口婆心地借茶說法,讓學生自己“吃茶去”;又有劉琨《與兒子兗州刺史演書》:“吾體中煩悶,恒假真茶,汝可致之。”可見,茶對於人類不僅是飲品,早已演繹成人類淨悟心靈一種象徵。
- Sep 29 Sun 2013 01:11
可惜囊中無一錢 忍渴空過茶肆前
孫枝蔚,字豹人,三原(今西安市)人,長年寓居江都,生卒年不詳,他的家庭世為商賈,明末兵荒馬亂,他拿過刀槍打過仗,後脫身到廣陵重操祖業,縱橫商海頗為得意。
揚州在清初為人文薈萃之地,這使他決心執筆從文,於是閉戶讀書,間而為詩,從此以詩文垂名文壇30年。由於其出身不是官宦世家及書香門第,因而其詩常“快所欲言”,“岸然自得”。
- Sep 29 Sun 2013 01:06
“茶葉之路”有十大文化內容
"茶葉之路"是繼"絲綢之路"之後的又一條重大的國際商業大通道,近年來,以中國、俄羅斯、蒙古國為核心的研究機構甚至政府機關對"茶葉之路"文化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茶路文化"成為國際商業文化的一張金字招牌,這是商業界、文化界值得慶賀的一件盛事、喜事。
遺憾的是,無論是電視專題片,還是圖書、畫冊;無論是研討會還是"重走茶路"的實際行動;無論是國內研究機構、實業機構還是國際相關機構;無論是南方各省、中原各省,還是內蒙古各地,都有一個遺憾:站在各自的領域、各個地方利益、個人研究領域、各機構的角度,去看待"茶路文化",還沒有形成一個接近完整的文化體系,甚至也沒有統一的、接近事實的口徑。
- Sep 29 Sun 2013 01:05
茶葉茶德之茶與禪的結合
唐朝茶業的興盛與佛教興盛是分不開的,特別是佛教的禪宗影響茶業的發展特別大。根據封演所著《封氏聞見記》所載:“開元中,泰山靈岩寺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唯許飲茶,人自懷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
又根據陸羽《茶經·七之事》引釋道悅《續名僧傳》:“宋釋法瑤姓楊氏,河東人。永嘉中過江,遇沈台真,請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懸車,飯所飲茶。永明中,敕吳興禮致上京,年七十九。”
- Sep 29 Sun 2013 01:01
紅樓夢裡的茶
臺灣女作家三毛在書中說:阿拉伯人飲茶必飲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愛情,第三道淡如微風。這算是阿拉伯人的茶道吧,寥寥幾句,道出了茶之三味,也將三種心境躍然紙上。茶遇了水,泡出一壺清芬而已,在世俗人眼裡本無其它奧妙,但在智慧的阿拉伯人那裡,卻是不同滋味的人生。
中國人喝茶,更是有複雜講究的,古人謂之茶道。再上等的佳茗,如不符合茶道而飲,則為暴殄天物不如不飲。大體而言,且不說喝茶之境、喝茶之人、煮茶之水以及所用之器,單以喝法而論,便名堂不少,足令外行人們歎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