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的五月份是鐵觀音葉上市的時節,每年的這個時候,在烏龍茶主產區福建省泉州市的各個產茶鄉鎮,茶農的家裏經常是擠滿了南腔北調的客人,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搶購剛剛上市的新鮮茶葉。

鐵觀音茶葉一年可以產制四季,即春茶、夏茶、暑茶和秋茶,最好的茶葉是春茶和秋茶,春茶的特色是湯水甘醇滑潤,秋茶香味高雅。春秋兩季茶葉的價格相對較高,是各路茶商搶收對象。夏茶和暑茶次之,由於夏季天氣炎熱,這兩季的茶葉一般是加工成袋泡茶或者熟茶,銷往低端的消費場所。所以,春節過後,當各地茶葉經銷商的存貨已經基本清空,帶著春天氣息的新茶上市成了消費者和經銷商的期盼。

  

這些年,隨著宣傳力度的增大和鐵觀音茶葉獨特的魅力,一枝獨秀的鐵觀音烏龍茶俏銷大江南北,品茗成了一種時尚,茶葉文化漸漸融入市民的生活當中來,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台灣高山茶刺激了鐵觀音

  

對於許多茶農來說,鐵觀音茶葉能有今天的市場是意想不到的。十幾年前,茶農是兼職的,他們一邊忙著農活,一邊做著茶葉,因為這是兩個不會相互衝突的農活。那時的農民種點茶葉是來彌補家用。

茶葉的銷售渠道也只能單一的賣給靠政府下屬的茶葉收購站,價格相當的低廉。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鐵觀音茶葉在閩南的地位還排在柴米油鹽之後。哪會想到現在竟然會成為一種高檔的商品在流通。茶農因為種茶制茶而發家致富,茶商因為經營茶葉發展成了企業,鐵觀音茶葉成了閩南經濟的一個支柱產業,和閩派服裝、運動鞋一樣叫響國內外。

  

今年六十五歲的郭定國從年輕時就開始製作茶葉,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同他人承包了公社唯一的茶園,對於鐵觀音,這位老茶農感觸頗多。他告訴記者,二十多年前做茶葉,全部是靠手工製作,採摘、搖青、炒青、包揉、烘乾等程式都是用手工完成的,即費時又費工,茶葉的品質也得不到保證。

茶葉製作講究時間性,也就是說週期短,特別是春茶,只有十來天的時間,過了時間茶葉就變老了。那時根本沒有時間去顧及茶葉的品質,在意的只是數量。反正收購部門的等級和價格相差不大,一斤一級鐵觀音和二級鐵觀音相差不到五角錢,只要數量上來了,農民就可以賺一點生活費。現在的茶農注重的是品質,而不是數量。常常是一斤茶葉的價格就可以抵得上以前一擔茶葉。

  

在郭定國的印象中,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台灣高山烏龍茶進入大陸市場,這種包裝精美,做工精細,品質精品的台灣烏龍茶,讓閩南的茶農大開眼界,第一次看到台灣茶的包裝,還以為是名貴的高檔酒,儘管價格高出鐵觀音的幾十倍,但是一上市就受到消費者追捧。

  

台灣茶商在銷售方面很有獨到之處,最早在大陸賺得盆滿缽滿的是台灣的天福名茶,當時他們推出了人參烏龍茶,即把茶葉和人參搭配而成,這種喝起來有些人參甜味的茶葉,一斤賣價近千元人民幣,而當時最好的鐵觀音茶葉的市場價格也僅僅是100元左右。台灣茶葉的銷售定位是禮品和健康。

台灣人參烏龍茶打的就是健康的主題,開門見山的讓消費者的掏腰包,人參烏龍茶一度成為送禮的禮品風靡大江南北。而當時的鐵觀音茶葉,僅僅停留在日常生活中可有可無的普通消費品,送禮是拿不出手的。同樣是茶葉,同樣是消費品,價格和檔次卻是天囊之別。

  

和大陸傳統的烏龍茶相比較,台灣烏龍茶的製作採取輕度發酵,且包揉的次數較多,精緻率較高,其茶葉湯色和香味更加接近綠茶。

由於綠茶在中國有著廣泛的消費基礎,因此經過改良之後的“鐵觀音烏龍茶”很快被消費者認可,特別是年輕一代的茶客。 福建安溪本土的茶商們很快看到這一龐大的市場,在烏龍茶傳統工藝基礎上,吸收借鑒了台灣茶葉的部分製作工藝,使得如今“清香型”鐵觀音烏龍茶熱銷大江南北。

  

台灣茶葉的到來不僅讓閩南茶農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最為關鍵的是給他們帶來了新的觀念和管理模式,對整個鐵觀音茶業生產的各個領域產生較大影響。台資茶企進入安溪後,安溪茶農的觀唸有了很大的轉變,不僅能種好茶,還能夠根據市場的需求,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

茶農們引進了包揉機、除濕機、烘乾機、真空包裝機以及茶葉保鮮機等台灣先進的制茶機械設備。在生產管理方面,採用綠色無公害的生物農藥和肥料,建設茶葉生產基地近萬畝。合作力量的介入,讓鐵觀音在製作技藝上更上一層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