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中國茶文化 (4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茶,是智慧的,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志,派意念與大地來往,淨身於日月之下,吸天地精華,便有了一股靈氣,使得枝葉有耀眼之綠,它將自己獨置於天地,享受風雨的洗禮,尋得內心的寧靜,這,就是茶的自我世界,亦是忘我境界。

茶道裡的泡茶,大部分茶葉都講究沸水沖泡,如果水溫不夠,不能夠充分把茶的有效成份與香氣釋放出來,茶葉在沸水不斷的衝擊碰撞中幾浮幾沉,這時才可以沖出一杯香氣濃郁的好茶。沖茶品人生,何其相似,只有經歷過各種波折與歷練,經歷過生活與工作的浮沉,才會明白人生的意義,才知道人生真正的味道。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茶配好水,但最終不可或缺的,還是品茶人的好心境。心中無礙,獨戀佳茗,慢斟細飲,猶如清冽的溪水流過山間,風清雲淡,世象清明之中,猶若,蓮于水,朵朵綻放有聲。至此,茶道與人道,殊途同歸。

茶禪一味,源遠流長,中國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華,佛教強調:禪茶一味,以茶助禪,以茶禮佛,在從茶中體味苦寂的同時,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禪機,這對茶人以茶道為修身養性的途徑,藉以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頗有好處。而道家的學說則為茶人的茶道注入“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樹立茶道的靈魂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亦有道,道為方向,方法,方式。聚:氣,色,味,心,神,禪,悟,覺為一體。茶道亦悟道,人道亦心道,茶品亦人品,茶道亦人道,茶道易抒,人道難語。——題記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改善和豐富,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如今已被衍化為堅守寧靜與淡泊的生活理念。

筆者在鄉村成長,身邊耄耋高夀者比比皆是。這些鄉村壽星們一直過著粗茶淡飯的日子,年壽雖高但身骨健朗,精神矍鑠。他們說,日日思茶飯,身子骨才會健朗呢!這讓人想起伏羲時代的神農。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句話叫“禪、茶一味”自然是說禪和茶的根源本是一體。

其實何止禪茶一味,只要蘊含著宇宙真理的東西都和禪是一味的。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喝茶,喝茶方式不同,喝法也各異,但不外乎有三種類型:即喝茶、飲茶和品茶。這三種類型在我們的生活中似乎缺一不可。

同一個人在不同場合出於不同需要,對這三種類型的要求會時有不同。農民在田間勞作,教授在課堂講課,唇焦舌乾之時,拿起茶杯喝個飽,解渴釋燥,其暢快之感,是再美不過的了。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閩南人的“茶道”和客家人的“擂茶”最見功夫。閩南人飲茶講究“水、火、茶具”三要素。茶具中的壺、杯、盤,或方或圓或扁,多式多款,上鏤山水人物及花鳥,玲瓏精緻閩南人認為,茶具越用越珍貴,長年泡茶之壺,壺內“結牙”(即茶垢),老輩人說“結牙茶壺”即使不放茶葉也能泡出茶香;還有誰家“結牙”多,誰家最有禮的說法。

因此,若頑童不慎摔壞“結牙壺”,老人極為心疼。水以泉水為佳,民間有“山泉泡茶碗碗甜”之說。火則以炭火為主,燒水至“三沸”再置於“蓋甌”中沖泡。總之,舊時“茶房四寶”(潮州爐、開水壺、小茶壺、小茶杯)現今仍為家家必備之物。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語世界裡茶的叫法來源自福建方言,這令人福建茶人感到自豪,但卻不能成為福建人作為承擔中國茶命運的主要理由。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清福’,首先必須有工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的感覺。”魯迅在《喝茶》(收入《准風月談》)這篇雜文中說的這段話,明白地道出了他的喝茶規。魯迅在文章中還說了這樣一件事:一次,他買了二兩好茶葉,開首泡了一壺,怕它冷得快,用棉襖包起來,卻不料鄭重其事地來喝的時候,味道競與他一向喝著的粗茶差不多,顏色也很重濁。他發覺自己的沖泡方法不對。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於是用蓋碗。果然,泡了之後,色精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但是,當他正寫著《吃教》的中途,拿來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覺地滑過去,像喝著粗茶一樣了。於是他知道,喝好茶須在靜坐無為的時候,而且品茶這種細膩銳敏的感覺得慢慢練習。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