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瑞典科學家林奈(Carl von Linne)在 1753年出版的《植物種志》中,就將茶樹的最初學名定命為Thea sinensis.L,後又訂為Camellia sinensis L.,"sinensis"是拉丁文中國的意思。
在植物分類系統中,茶樹屬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
原始花被亞綱(Archichlamydeae),
山茶目(Theales),山茶科(Theaceae),
山茶屬(Camellia)。目前,
大量栽培應用的茶樹的種名一般稱為Camellia sinensis,
也有人稱為Thea sinensis,還有的稱Camellia theifera,
1950年我國植物學家錢崇澍根據國際命名和茶樹特性研究,
確定茶樹學名為[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
迄今未再更改。
茶樹起源問題雖然較難考證,
但歷史上的一些痕跡和史料卻為茶樹起源提供了不少佐證,
使人們能從多方面去瞭解和探索,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逐漸取得了科學的結論和論證。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
在西元前2世紀,西漢司馬相如的
《凡將篇》中提到的"荈詫"就是茶,
西漢末年,在揚雄的《方言》中,稱茶為"蔎";
在《神農本草經》(約成於漢朝)中,稱之為"荼草"或 "選",
東漢的《桐君錄》(撰人不詳)中謂之"瓜蘆木";
南朝宋山謙之的《吳興記》中稱為"荈";
唐陸 羽在《茶經》中,也提到"其名,
一曰茶,二曰檟,三曰 蔎,四曰茗,五曰荈"。
總之,在陸羽撰寫《茶經》中,對茶的提法不下10餘種,
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