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由於茶事的發展,指茶的"荼"字使用越來越多,生有了區別的必要,於是從一字多義的"茶"字中,衍生出"茶"字。陸羽在寫《茶經》(西元758年左右)時,將"荼"字減少一劃,改寫為"茶"。從此,在古今茶學書中,茶字的形,音,義也就固定下來了。

 

在中國茶學史上,一般認為在唐代中期(約西元8世紀)以前,"茶"寫成"荼",讀作"tu"。據查,荼字最早見之於《詩經》,在《詩.邶風.穀風》中記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詩.豳風.七月》中記有:"采荼,薪樗,食我農夫。"但對《詩經》中的荼,有人認為指的是茶,也有人認為指的是"苦菜",至今看法不一,難以統一。

 

開始以荼字明確表示有茶字意義的,乃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字書--《爾雅》(約西元前2世紀秦漢間成書),其中記有:檟,苦荼"。東晉郭璞在《爾雅注》中認為這指的就是常見的普通茶樹,它"樹小如梔子

 

冬生(意為常綠)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來者為荼,晚取者為茗"。而將"荼"字改寫成"茶"字的,按南宋魏了翁在《邛州先茶記》所述,乃是受了唐代陸羽《茶經》和盧仝《茶歌》的影響所致。明代楊慎的《丹鉛雜錄》和清代顧炎武的《唐韻正》也持相同看法。

 

但實際上更早,陸羽《茶經》提出:茶字,"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注中指出:"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搽,其字出《本草》;草木並,作荼,其字出《爾雅》。"明確表示,茶字出自唐玄宗(西元712~755年)撰的《開元文字音義》。

 

不過,從今人看來,一個文字剛出現之際,免不了有一個新老交替使用的時期。有鑒於此,清代學者顧炎武考證後認為,茶字的形,音,義的確立,應在中唐以後。他在《唐韻正》中寫道:"愚游泰山岱嶽,觀覽後碑題名,見大曆十四年(西元779年)刻荼葯字,貞元十四年(西元798年)刻荼宴字,皆作荼……其時字體尚未變。

 

至會昌元年(西元841年)柳公權書《玄秘塔碑鑽》大中九年(西元855年)裴休書《圭峰禪師碑》茶毗字,僅減此一劃,則此字變於中唐以下也。"而陸羽在撰寫世界上第一部茶著《茶經》時,在流傳著茶的眾多稱呼的情況下,統一改寫成茶字,這不能不說是陸羽的一個重大貢獻。從此,茶字的字形,字音和字義一直沿用至今。

 

當然,這只是說,從先秦開始到唐代以前,茶字的字音,字形和字義尚未定型而已,其實,早在漢代就出現了茶字字形。在有關漢代官私印章的分韻著錄《漢印分韻合編》中,有荼字七鈕,字形如下:

 

其中,最後兩個荼字的字形顯然已向荼字形演變了。從讀音來看,也有將荼字讀成與茶字音相近似的。如現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漢時曾是荼陵侯劉沂的領地,俗稱荼王城,是當時長沙國十三個屬縣之一,稱荼陵縣。在《漢書.地理志》中,荼陵的荼,顏師古注為: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

 

所以,在《邛州先茶記》中說顏師古的注是:"雖已傳人茶音,而未敢輒易字文"。也有人認為將荼改成茶字,並讀成現在的茶音,始於南朝梁代(西元502~557年)以後(見清顧炎武《求古錄》)。

 

但從古代和現代專家學者的研究結果來看,大都認為中唐以前表示"茶"的是"荼"字,雖然,在那時已在個別場合,或見有茶字的字形,或讀有茶字的字音,但作為一個完整的茶字,字形、字音和字義三者同時被確定下來,乃是中唐以後的事。

 

通過茶字的演變與確立,它從一個側面告訴人們:"茶"字的形,音,義,最早是由中國確立的,至今已成了世界各國人民對茶的稱謂,只是按各國語種對茶的音譯而已.這表明:茶出自中國,源於中國,中國是茶的原產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