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與茶,算得上是中國飲文化中的兩朵奇葩。就兩者比較而言,茶的發現應該來得簡單些,《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多少帶有神化、傳說的味道。

茶的發現應該來于平民的一次偶然。大膽作個猜測:一位饑渴難耐的旅人路過一片茶林,忽然便被枝頭的新綠所吸引,於是採擷幾片嫩芽咀嚼而咽,頓時一股清香沿喉而下,沁入心脾,旅人又開始了跋涉,茶的傳奇也開始旅行。

又或者,一個清風徐來的午後,幾片不甘寂寞的葉便隨風飄落到一隻盛滿水的盆罐,清水霎時化為碧綠,淡淡的茶香在空氣中漸漸彌散,於是眾人尋香、趨之如鶩……據說中唐之前,大概是因為茶苦的緣故,人們把“茶”寫成“荼”。

後來的民間書寫者,把“荼”字減去一劃,才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茶”字。

細細品味,就覺得“茶”字頗有意味,先人改字應該不僅僅是貪圖簡潔、方便,

而是費了一番腦筋:木在下、人在其中、草在上。

草木中人也,百姓矣!民間選擇了茶的平民性,於是,茶註定與平常百姓家密不可分。開門七件事者,柴米油鹽醬醋茶,“誰謂茶苦?其甘如薺!

茶成了並不殷實的人們一種基本的享受和消遣

近夜了,一杯清茶在手,一天勞累奔波的疲憊便煙消雲散,兒女繞膝而歡,也有了幾份閒適之意、幾許天倫之樂了。有客來訪時,沏一杯熱騰騰的茶,主客間頃刻就有了永遠都話不完的家常。

至於酒,也許來源於一次腐物發酵的際會,但不管怎麼說,都比茶來得複雜,

從發酵、煮沸到蒸餾、冷卻,機緣煥發出的思想靈光再加之行動的實踐,

方才化作撲鼻的陣陣酒香。

酒與茶生來就是對立的:酒奔放茶內斂

酒令人血活性起,茶使人心平氣和;酒就好比燕趙之士,慷慨激昂,

茶卻有如江南女子,優柔婉約。

酒與茶就如兩泉涓涓細流,涇渭分明地順著歷史汨汨而下。

  
不敢設想,如果沒有了酒,中華文化走過五千年的歷程會演變成什麼模樣,

是歸於白開水一般的平淡,還是有如舶來的咖啡般的苦澀?

中華有幸,酒亦甚幸,正是有了曹孟德的對酒當歌、李太白的月下獨酌、李清照的黃昏東籬把酒、辛稼軒的醉裡挑燈看劍,中華文化才如酒一般越是沉澱越顯醇厚,愈陳愈香。酒自身當然也在醉眼唱和之中美名千古傳揚。

高興時飲杯酒罷,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嘛;憂愁時亦當有酒,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離別時要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了,到哪再飲故鄉酒?相聚更不能沒酒,“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得意時,“白日放歌須縱酒”,失意時呢?

“潦倒新停濁酒杯”……酒真是個好東西,不論你精神狀態如何,也不管你在何時何地,它都伴隨著你,它能與你交流,能聽你傾訴。

你站著、坐著、走著、躺著都沒關係,就這麼一仰頭,你就物我兩忘了,

剩下的是十分豪氣,哈哈,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