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民族眾多,孰為中國最早種茶的民族呢?
著《茶經》的陸羽是湖北天門人,他對“荊巴茶文化圈”的歷史和現狀有很深的瞭解。陸羽在《茶經.六之飲》中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巴人是上古生活在鄂西以至整個荊楚一帶少數民族。在諸子百家中,《莊子》最愛談神農,而《莊子》多是荊楚文化的寫照,可以推知:神農的傳說源出荊楚之地,亦即古代巴人的棲息之地。
《茶經.一之源》記載了他在巴山,峽川發現的原始野生大茶樹,“有兩人合抱者”。他的發現要比印度阿薩姆所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早1000多年。
“伐而掇之”大概是古代巴人采野生茶的方式。
說起巴人,會聯想起成語“下里巴人”,說的是“下裡”的“巴人”會唱不登大雅之堂的俚俗小曲。巴人後代留給中國文化史的還有《竹枝詞》。但巴人的貢獻更應提及的是將茶樹由野生變成人工栽培,其篳路藍縷的開創之功值得大書特書。
中國茶葉人工栽培的歷史記載最早見於《華陽國志.巴志》:
…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土植五穀,牲具六畜。桑、蠶、麻苧、魚、鹽、銅、鐵、丹漆、茶、蜜、靈鬼、巨犀、山雞、白雉、黃潤鮮粉,皆納貢之。其果實之珍者,樹有荔枝,蔓有辛,園有芳、香茗。
常璩在這裡說得十分明確:巴族在西周初年建立的巴子國,當地出產的“芳、香茗”不是采之野生,而是種之園林。香茗指茶。東晉常璩所撰《華陽國志》(12卷),成書于永和元年(416)。《華陽國志》是信史,因此可以認定,不晚於西周時代,巴人就已開始在園中人工栽培茶葉,巴人種茶歷史可追溯到2700年前這是不爭的事實。
稍晚的記載見於成書于東漢的《桐君采藥錄》:
“巴東別有真茗荼,煎飲令人不眠。”《述異記》:“巴東有真香茗。”
《茶經.七之事》引《夷陵圖經》:“黃牛、荊門、女觀、望州等山,茶茗出焉。”
陸羽考察的山南道相當於古代的巴人生活地域。陸羽以古代巴地出產的茶葉作為標準樣品,用比較研究的方法,評定全國的茶葉品質。
《茶經.八之出》開頭就說:“以峽州上,襄州,荊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茶經》提及荊州5次,金州4次,襄州4次,梁州3次,峽州2次,衡州2次,共計20次;而淮南道提及9次,浙西道提及3次,劍南道提及1次。
唐代此地茶業的輝煌應歸功於古代巴人的巨大貢獻。
巴人是中國最早種茶的民族似可定論。
大凡一提起巴人,便想到四川東部的四川人。這一說法並不準確。
文物考古工作者過去在長江三峽流域,嘉陵江流域曾多次發掘出巴人文物。
考古學家認為:自從四川宣漢羅家壩巴人遺址被發掘後,古代巴人主要生活區域被重新定義,即北至秦嶺,大巴山南麓,東至湘西,鄂西(含三峽),西至嘉陵江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