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茶樹葉片的“紅變”現象是很常見的,特別是在規模集中種植的茶園茶,以及密度較高的臺地茶當中。但是對於葉片紅變的原因,之前問過很多人都莫衷一是,直到今日才查考到了土壤學的理論依據。

 

摘錄《雲南普洱茶文化大觀》一書的相關闡述如下:

1.雲南普洱茶主要產區,從臨滄向南至西雙版納,

具有相同或近似的成土母質。該區域紅壤的共同特點是:

自然肥力高,有機質含量豐富,成就了雲南普洱茶

“條壯葉肥,滋味濃釅”的特點。

2.豐富的鋅,鋁,鐵,鎂含量,

成就了雲南茶葉所製成的雲南紅茶“色豔味濃”的特點。

3,缺磷少鉀,缺硼少鉬,是制約雲南茶樹品質的問題所在。

 

土壤缺磷在茶樹上的表現為:

幼嫩芽葉基部和葉柄,葉脈,葉肉發紅,葉柄最明顯,

芽葉瘦弱色深暗,葉肉變厚,老葉逐漸變為紫紅色。

它是茶樹機體代謝受阻,限制了體內糖分向單寧的轉化,

促進了花青素形成的結果。而新鮮芽葉花青素含量多,

會增加普洱茶的苦味,影響茶品滋味的協調性。

 

土壤缺硼在茶樹上的表現為:

嫩葉沿邊緣,葉前端變紅,生長緩慢,花粉發育不良,空花多。

這樣的茶青,揉撚時不容易形成緊實的茶條,

多泡松,色枯暗,滋味平淡,稍苦不回甘。

這是因為葉肉細胞膜中硼含量較低,

與鈣一起促成而形成的果膠少,葉條汁液的黏稠度低,

影響滋味的甜味物質的轉化釋放也少。

 

根據以上理論,

一.是明白了葉片紅變的原因,

二.是明白了為什麼傳統上茶農都不採摘紅變的芽葉,

三.是明白了為什麼紫芽茶滋味淡薄,

四.是對市面上有些以紫芽為主要原料的茶產品,

刻意宣揚所謂“珍稀、保健”的概念,更加不屑一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