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古詩文中常常出現“煎茶”的說法,但究竟如何個“煎”法,卻少有人提及。煎茶”是1200年前撰寫《茶經》的陸羽經過科學概括和總結出來的一種烹茶法,大致分為這樣幾個步驟——


首先是把餅茶炙幹、碾碎、羅好,使之成為極細的茶末。唐人李群玉“碾成黃金粉,輕嫩如松花”,說的就是這種茶末。第二是煎水,將上好之水放在茶釜中燒開,這時應注意煎的“湯候”。

 

陸羽將“湯候”分為三沸:

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

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

到第三沸就“水老”而“不可食”了。

 

前述李群玉詩中又有“灘聲起魚眼,滿鼎漂輕霞”,

說的就是第一沸即“魚目”沸。此時,

將茶末放入茶釜中並不斷攪動,以培育湯花。
 

茶煎好後,便開始分茶。分茶的妙處在於分湯花。

湯花共分三種:細而輕的叫“花”,

薄而密的叫“沫”,厚而綿的叫“餑”。

一般說來,一釜為一升,一釜茶湯可分為五碗,

不能再多,多就沒有味道了。

 

唐代詩人劉禹錫曾描繪過喝這種湯花浮於水面的煎茶的心情,

他作詩說西山一位僧人煎茶招待他,

驟雨松聲入鼎來,白雲滿碗花徘徊。

悠揚噴鼻宿酲散,清峭徹骨煩襟開”
 

陸羽提倡的煎茶法使茶葉的真味保留得更多,

從而受到社會歡迎並由此形成了初步的品飲藝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