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華文明,經過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已經進入一個相當繁盛的燦爛時期。這其中,茶文化經歷了由藥用到食用到飲用的過程,逐漸形成了一套嚴謹獨特的製作方法和品飲模式。

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茶聖—陸羽也活躍在這個時代,他宣導了自唐以後,直至如今的清飲之風。也是在唐朝,飲茶之風風行皇室、士大夫階層再至百姓—人自懷鋏,處處煮飲。可以說,唐代是茶文化史上最重要、最鼎盛的一個時期。

唐代,茶業形態格局的形成

《舊唐書·李玨傳》中記載:“茶為食物,無異米鹽,於人所資,遠近同俗。既祛竭乏,難舍斯須。田閭之間,嗜好尤甚。”可見茶在當時的普及與需求程度。而玄宗天寶中的一位太學生封演則在其書稿《封氏聞見記》中記載了他見聞的茶事:玄宗開元年,在山東泰山靈岩寺內有位降魔禪師大興禪宗,他號召的禪法不眠不休,晚上又不能進食,唯許飲茶。所以寺中之人皆隨身攜帶茶鋏,隨處煮飲茶喝。人們以他們為風尚,又轉而互相效仿,使飲茶之風盛行,這個故事在很大程度說明了茶葉在唐代民眾中的喜愛程度。

唐代南方已有43個州、郡產茶,遍及今天南方13個產茶省區,可以說,我國產茶地區的格局,在唐代就已奠定了基礎。

唐朝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開始徵收茶稅。於大和九年初立榷茶制(即茶葉專賣制)。唐朝政府還規定各地每年要選送優質名茶進貢朝廷,還在浙江湖州的顧渚山設專門為皇宮生產“紫筍茶”的貢茶院。各地制茶技術也日益提高,精益求精。

佛教與茶

從上節《封氏聞見記》中可以看出,禪宗“過午不食”和飲茶助禪定的風氣對時人的影響。唐朝飲茶盛行的另一個原因是佛教盛行。和尚坐禪,通夜不寐,又不許吃東西,只有靠喝茶充饑提神。佛門茶事盛行,也帶動了信佛的善男信女爭相飲茶,於是促進了飲茶風氣在社會上的普及。由於飲茶與禪宗關係密切,文人雅士又在品茶過程中追求禪的意境,因此有所謂“禪茶一味”之說。

百丈懷海禪師《百丈清規》制定禪宗規式,內有詳細的寺院茶禮及其程式(如“特為住持煎點”等)。當時一些日本僧人來大唐學習禪法,受到僧院茶禮的影響,將唐代茶文化帶回日本,引發了日本的飲茶風行。唐代佛教的興盛,使唐代的飲茶形態、儀軌、習俗被較完整的記載和傳承下來。

茶聖陸羽與《茶經》

集茶文化之大成者是陸羽和他的名著《茶經》。陸羽,字鴻漸,一名疾,又字季疵,自稱桑苧翁。又號竟陵子。複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

唐至德元年(756),時年24歲的陸羽,為避安史之亂,離鄉背井,流落江南,最後定居浙江湖州,研究茶事,積十餘年心得,撰寫《茶經》一書,十年後又補充修訂,于唐建中元年(780)刻印問世

《茶經》共7000多字,分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等共十章。對唐代茶葉歷史、產地、茶的功效、栽培、採制、煎煮、飲用的知識、技術都作了闡述,是世界上第一部最完備的綜合性茶學著作,對中國茶葉生產和飲茶風氣都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陸羽也因此被後人稱為茶聖、茶神。

我國對茶葉的利用,最初是作藥用,或為菜食,以後煮為飲用,相當長時期是摻和添加物混煮。到了唐代陸羽則提倡沒有添加物的清飲。其煮茶的方法以煎茶為主。

亞聖盧仝

唐代出過很多偉大的詩人,這些詩人中很大一部分亦是愛茶人,所以唐代的茶詩頗多。比如詩仙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柳宗元、盧仝、皎然、齊已、皮日休、顏真卿、鄭穀、元稹等,約有100余位詩人,留下了400多篇涉及茶及茶事的詩歌。而亞聖盧仝愛茶成癖,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是品嘗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後的即興作品,直抒胸臆,一氣呵成: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這段詩經常因為精准的形容與分明的飲用層次,頻頻被後世人所引用,而盧仝茶中“亞聖”之號,卻不僅是因此而得名,詩的最後,忽然筆鋒一轉,轉入為蒼生請命,希望養尊處優的居上位者,在享受這至精好的茶葉時,知道它是多少茶農冒著生命危險,攀懸在山崖峭壁之上採摘來的。

詩人期待勞苦人民的苦日子能有盡興,得有喘口氣的一天。

可知詩人寫這首《飲茶歌》的本意,並不僅僅在誇說茶的神功奇趣,

背後蘊藏了詩人對茶農們的深刻同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