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6.臺灣考察

張天福在協和大學用了三年的時間準備茶學課程,他收採集資料編寫講義,到附近的茶場去實習,掌握了一定的實踐經驗之後,他在協和大學為農科學生開設了茶葉選修課。

1935年,福建省政府組織“福建省政府考察臺灣實業團”,

由省主席陳儀當任名譽團長,留學美國的公路專家、省建設廳廳長陳體誠擔任團長,考察團由福建省民政廳、財政廳、教育廳與建設廳的一批官員與專家組成,名單匯總後,發現沒有茶業專家參與,因此省政府就與協和大學商量派一位茶業學者參團,協和大學推薦了張天福,於是他有機會再度考察臺灣茶業。

這次考察從基隆開始,沿著基隆—高雄鐵路一線,途經臺北、新竹、苗栗、台中、雲林、嘉義、台南各地,張天福詳細考察了各地茶區的十多家制茶廠的機器設備與生產技術工藝。

臺灣省於1895年被日本國佔領,日本政府看到臺灣豐富的茶葉資源可供利用,從1901年起派遣茶葉專家赴臺灣進行茶葉改良,希望進一步提高臺灣茶葉品質,為其從中謀取更大的經濟利益。但事物是一分為二的,這件事也促進了臺灣茶葉的發展。

佔領當局首先于臺北文山郡深坑莊設立了一家模範制茶試驗場,從事紅茶與烏龍茶機械製造的試驗,逐步開始使用望月式揉茶機、乙種釜炒機、圓筒攪拌機、乙種乾燥機等半機械化設備。並從1918年起,連續十八年向臺灣茶農免費推廣青心烏龍、青心大冇、大葉烏龍與硬枝紅心.

這四大名種茶葉的種苗,至1935年共推廣茶苗12600萬株,

占當時全臺灣茶園總面積的27%,與此同時鼓勵茶農聯合組織合作社或公司,由政府貸款購置制茶機械,茶葉機械的購置使用按產能分甲、乙兩種,茶園面積在50 -150公頃者,為乙種,可以通過貸款購買釜炒機二台、揉撚機三台及乾燥機等設備三台,茶園面積在150公頃以上者,為甲種,每年可以貸款購置各種茶機十套,到1936年,全省共貸借171家茶農,為臺灣制茶機械化打下良好的基礎。

張天福到臺灣考察時,正是臺灣茶業改革發展鼎盛之時,所到之處均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堅定了他在家鄉推動茶業機械化的信心。

張天福到協和大學工作的第一個月就買了一部柯達照相機,這部照相機價格是五十八塊大洋,當年張天福的月工資是五十塊大洋,又由父母助資八元買下了照相機。這次考察他就帶上這部相機,而且這是整個考察團唯一的照相機,一路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拍了幾十張照片,其中大部分拍的都是臺灣茶業的情況,張天福返榕後寫下了“臺灣之茶業”的考察報告。在這份報告中張天福引用了大量的統計資料,詳盡地介紹了臺灣茶業發展的沿革、茶樹品種、產地、栽培技術、制茶、茶葉貿易與科學試驗的情況。

關於臺灣省茶樹的起源,歷史上有多種傳說,學界也爭論不休。

當時有學者認為臺灣茶葉自古以來就是使用臺灣野生茶馴化改良後進行種植的,但歷史上有從福建引種茶樹的記載。

張天福在考察中走遍臺灣茶區進行調查研究,確認當時在臺灣廣為種植的茶樹品種,“確為百餘年前,隨華族移植,由福建而傳入臺北州文山郡,日後漸次普及。”張天福在考察中認定臺灣茶業之所以依靠大陸的茶樹品種,是有其歷史與科學依據的。

“據清康熙三十六年(1698),《番統補遺》中記載:在雲霧朦朧的水沙連深山峻嶺間,發現有丈余高的枝葉繁茂的野生茶樹,林蔭蔽日,已經到了晨曦晚照不能及的地步。水沙連是泛指整個臺灣大埔裡地區。

大致上在臺灣所發現的原生種野生茶樹,分成臺灣山茶赤芽山茶兩大亞種,這兩種原生種茶樹的樹葉背面都沒有長白色茸毛,是其特徵;又因茶味苦澀,葉薄易碎之故,經濟價值不高,後來都未被廣泛利用,僅用於製造一種去暑解熱之藥物,這種茶葉在1697年左右,曾經成為商品。目前,這種野生茶仍在臺灣眉原山一帶生長。不過這些野生茶與目前臺灣用於經濟生產的茶樹品種並無相關聯。(邱再發.1992

臺灣用於經濟生產的茶樹品種,多源自於中國大陸。而最早的植茶記錄,是在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由柯朝自福建歸台時,引進武夷茶種,植於魚坑,結果茶樹發育良好,而魚坑即今之臺北縣瑞芳,往昔所指的文山區,此地亦為文獻記載最早茶葉(指臺灣經濟生產的茶樹品種)的發祥地。”張天福考察的這一論點,在此後的幾十年間已為臺灣茶葉學者的考察所證實,特別是他的學生,在當代臺灣茶業中居領袖地位的吳振鐸在其撰寫的《臺灣茶業史》中作了權威論述:

1661年以前,臺灣被荷蘭人佔領時,極可能尚無茶葉產制。至於1653年12月赤嵌城駐在官Comelis Caesar及評議員Frederik Coyett二氏致東印度公司的報告中所載‘Griffoen號及Troaw號’載有臺灣粉、糖及茶667斤。運往波斯的茶葉,亦可能來自我國大陸。蓋在18世紀以前,世界茶葉市場全為我國所獨佔。至於臺灣中南部800公尺至1,700公尺之間山中早已生長之近印度大葉種系統之‘山茶’種茶樹,是否為野生或半野生尚有待考究惟此種茶樹與臺灣北部小葉種茶區之發展,毫無關連。

臺灣植茶有史可考者,當在閩,粵移民以後,現今南投縣竹山鎮所產之凍頂名茶,於連雅堂之"臺灣通史"中已有記載:"舊志稱水沙連之茶,色如松蘿,能辟瘴卻暑,至今五城之茶尚售市上,而以凍頂為佳,惟所出未多"。古之水沙連,即現今竹山附近自埔裡社之五城堡,經集集堡,沙連堡及濁水溪一帶"蕃地"的總稱

惟此等"蕃地"早期路險,漢人不敢入采,"土蕃"不諳制法;此據諸羅(今嘉義)縣誌雜記志外記(雍正二年編訂)所載,在康熙40(1701)左右僅知產茶,尚不重焙制,至雍正元年(1773)《台海使槎錄》所引《赤嵌筆錄》之物語云"水連茶,在深山谷中。

眾木蔽虧,霧露蒙密,晨曦晚照,總不能及。色綠如松蘿,性極寒,療熱症最有效。每年通事與各蕃議定日期入山焙制’。此可能為有關手工制茶之最早記載。

竹山茶多為青心烏龍種,其祖傳之栽制方法亦與福建安溪或武夷山茶區者相同,可證竹山青茶原自閩、粵移民已無疑問。惟竹山區向來栽培面積有限,產量亦低,單應臺灣中南部之內銷已甚不足,更談不到外銷了。此地的茶葉與臺灣主要經濟栽培之北部茶業的開發亦無關連。(《臺灣茶業史》吳振鐸-清代臺灣之茶業)”

張天福在報告中記錄了近代以來閩台兩地茶業界的技術交流,在1865年之後因臺灣的“初制茶須經福州、廈門或澳門等地再制之不便,乃招雇吾閩茶工到台,於臺北萬華設立再制工廠,此為台茶自行再制之始。”

18731883年,茶商乃將滯銷之茶,運到福州,以制包種茶。後國內(大陸)到台經營包種茶者日眾,以奠今日臺灣製造包種茶之基礎。”

張天福是一個接受現代自然科學教育的學者,他對制茶業的科技進步特別關注,他注意到臺灣“組織制茶公司,倡用機器,設立茶業共同販賣所,茶業試驗場,茶業傳習所,模範茶園等,以謀台茶之改善與進步。”

在考察中張天福看到臺灣茶的製造技術雖然最初是從祖國大陸傳入的,但隨著西方工業發展,也已開始使用制茶機器了,而且當時臺灣總督府鼓勵茶農使用茶機,已日見普及。張天福為此深入調查臺灣烏龍茶的製作方法。

臺灣茶農由茶園摘取茶葉後,在麻布上薄薄地攤上一層。經日光曬至適度柔軟後,就移入萎凋室,使用萎凋器使茶葉萎凋。經過四五小時後,茶葉邊緣稍呈發酵,即移入炒茶機炒之,使茶葉停止其酵素的活力。

然後揉撚,乾燥,為初制烏龍茶。再制者,取茶葉過篩,選剔出莖條與殘葉,及其他夾雜物,再進行乾燥,就成為再制烏龍茶了。在這裡他看到機器生產在烏龍茶制茶業上的一場技術革命,這對形成張天福現代茶葉製造產業化的思想是大有益處的。

張天福還特別考察了創立於1910年的平鎮茶業試驗所,這個試驗所當時有所長一人,技師一人,助手五人,試驗用地七百多公畝,年經費一萬五千元,做了大量茶樹品種調查,栽培試驗,種苗改良等工作,獲得很大成就,對臺灣茶業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相對照當時大陸茶業的落後,張天福十分感慨,他在報告中寫到:“反觀國內茶業,日趨衰敗,其原因雖受國外產茶國之傾軋競爭,及農民缺乏組織,與不知利用科學方法,作栽培製造上之改良,但過去政府缺少注意,亦不能盡辭其咎。

致素以產茶著稱之我國,反(足堂)乎他人之後,曷勝慨歎。竊以吾國,如欲振興茶業,則培養專才,設立茶業研究機關,謀栽培與製造上之改良,實施統制政策,組織茶農,謀貿易上之改善,實為當前之急務也。”

注釋:

青心烏龍、大葉烏龍、青心大冇、硬枝紅心

青心烏龍:屬於小葉種茶,由於本品種是一個極有歷史並且被廣泛種植的品種,樹型稍小,屬於開張型,枝葉較密生,幼芽成紫色,葉片狹長橢圓形,葉肉稍厚柔軟富彈性,葉色濃綠富光澤。本品種所製成的包種茶不但品質優良,且廣受消費者喜好,故成為臺灣省栽植面積最廣的品種,但樹勢較弱,易患枯枝病且產量低。

大葉烏龍:又名大葉烏,原產于安溪長坑珊屏。無性系品種。相傳,清雍正九年(1731),安溪長坑人氏蘇龍,將安溪一種茶苗移栽於建寧府(今南平市),產量高,品質好,當地茶農認定為優良品種,竟相繁殖栽培。沒過幾年,蘇龍辭世,當地茶農以蘇龍姓名諧音命名為“烏龍”後又根據其品種特徵,稱為“大葉烏龍”,而區別於其他烏龍品種。

大葉烏龍植株為灌木型,中葉類,中芽種。樹姿半開展,分枝較密,節間尚長;葉橢圓形或近倒卵形,尖端鈍而略突,葉面略呈弧狀內卷,葉色暗綠,葉厚質脆,鋸齒較細明。開花結實率尚高。適應性廣,抗逆性強,根系發達,耐旱又耐寒,少受病蟲危害,育芽能力強,產量較高。制烏龍茶品質尚佳,制綠茶品質尚好,制紅茶品質次之。

青心大冇:屬於小葉種,適制性極廣的中生種茶樹,常用的別名有〔青心〕。樹型中等屬於稍橫張型,幼芽肥大而密生洱毛,呈紫紅色,葉片為狹長略成披針型到長橢圓形,以正中央部位最闊,葉緣鋸齒較銳利,葉色呈暗綠色,葉肉稍厚帶硬。本品種因樹勢強,產量高且適制性廣,因此種植面積經常居臺灣省第一,其中以製造烏龍及俗稱口風茶的臺灣烏龍茶品質最高。但近年來的種植面積則居第二,主要分佈於桃園,新竹,苗栗三縣。

硬枝紅心:名大廣紅心,是從福建引進臺灣省的四大名種之一。屬於早生種適合製造包種茶之品種,樹型大且直立,枝葉稍疏,幼芽肥大且密生洱毛,呈紫紅色,葉片形狀與台茶十二號及台茶十三號接近,但鋸齒較銳利,樹勢強健,產量中等。

大部分分佈在臺北縣淡水茶區,目前以石門鄉居多,所製成的條型或半球型包種茶,具有特殊香味,但因成茶色澤較差而售價較低,製造鐵觀音茶澤外觀優異且滋味良好,品質與市場需求有直追鐵觀音種茶樹所製造產品的趨勢。

吳振鐸

福建省福安縣人,191811月出生,福建省立福安高級茶科學校首屆畢業生,後入福建省立農學院(現福建農林大學前身),主修農藝,副修農化,1946年畢業後,任福建省立福安高級茶科學校教務主任。1947年赴台,1948年應臺灣省農業試驗所聘為平鎮茶業試驗分所製茶系主任,1948年升任技正兼分所長並兼辦中央茶業改進委員會,1968任臺灣省茶業改良場場長。

1982年“中華民國茶藝協會”創立,任理事長,對茶葉新品種推廣,品質鑑定人員選拔,協助各地舉行優良茶比賽提高茶葉品質,培訓茶藝人員以及茶藝文化交流。1984年5月,從茶改場退休,仍兼臺灣大學農藝學系教授兼授茶作學。畢生致力於茶樹育種,茶園機械,茶葉製法及評鑑之研究,先後育成15個茶樹新品種,其中有台茶12號(金萱)台茶13號(翠玉),發表學術論文100 餘篇,一貫宣導飲茶風氣,弘揚茶文化。

1988年6月返鄉探親,參觀閩,浙,蘇,湘各省茶區,19909月率團返閩應邀參加“閩台茶葉學術討論會”並深入建甌山區考察,證實桂林村的百年矮腳烏龍老茶樹正是臺灣的青心烏龍品種,為閩台烏龍茶樹品種的歷史淵源找到見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ice 的頭像
    Alice

    【茶葉 Culture 與 佛法 Sanskrit 】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