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序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在中國的茶葉界,張天福有著很高的知名度,在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農業百科全書”中列出的中國現代十大著名茶葉專家中,有張天福的一席之地;在朱自振撰寫的“茶史初探”中,提到張天福與一批同時代的青年學者,對中國現代茶葉事業發展的貢獻;在九十年代之中,張天福以九十高齡出現在國內多次大型的烏龍茶茶王賽上,擔綱主評委;閩粵茶葉界分別舉辦張天福茶學理論研討會;在各類茶葉網路上,有關張天福的文章有著很高的點擊率。
無論別人如何看待張天福的功過得失,在我的眼中,今年已九十六高夀的張天福是一個有著傳奇色彩的茶人,他畢生事茶,歷盡人間苦甘。張天福曾因茶而躊躇滿志,也因茶而含冤受屈,又因茶而蜚聲業界。
張天福是中國近代傑出的茶學家之一,是老一代茶人中跨世紀的唯一健在者,健康與長壽的因素,使出生於二十世紀初的張天福能夠繼續活躍在二十一世紀的茶葉舞臺上。按中國人傳統的人生價值說:張天福是個有福的老人,高夀、健康、子孫滿堂。
如今,張天福成為中國茶業界的一個代表性人物,雖然他本人並不在意社會給予的種種名譽,但他卻一心系茶:福建茶、中國茶、茶產業與茶名牌,茶是張天福的生命。
雖然張天福幸福地走進了21世紀,但是和與他同時代的大多數國內著名茶葉專家們相比,他在二十世紀50年代之後有著更多不幸際遇與坎坷人生,這也曾在相當程度上無情地中斷了他茶學研究的學術生命,他成了一個身負政治枷鎖的茶農,但又因他在山區長達數十年的勞動實踐與技術研究,他因此身懷制茶與評茶的絕藝。
但是,張天福是個虔誠的基督徒,在他的一生中,總是以平常心看待人間世事,但他在心中默默地相信,有一種力量數十年來在引導著他。他相信奇跡的出現,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他的人生。因此,張天福在說起他那半個世紀中坎坷多舛的人生故事時,首先談到他出生時的一個有著奇跡色彩的時刻。
注釋
① 中國現代十大著名茶葉專家
胡浩川(1896—1972)
吳覺農(1897—1989)
馮紹裘(1900—1987)
蔣芸生(1901—1971)
方翰周(1902—1964)
王澤農(1907— 1999)
陳 椽(1908 —1999)
莊晚芳(1908—1996)
李聯標(1911—1985)
張天福(1910— )
②朱自振
茶史專家,1959年畢業于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農業科學院南京農學院所屬農業遺產研究室研究員。主要著作有《中國茶葉歷史資料選輯》《茶史初探》等。
③抗戰前我國茶業和茶葉科技的改革發展
北伐勝利至抗戰這一階段,雖然日本對我國的侵略得隴望蜀,各地的經濟還仍凋敝,但民國的一統局面畢竟為我國茶業的近代發展,也帶來了某些基礎。另外,加上這期間從日本留學歸國的學者,以及國內一批大學農學院畢業的學生如張天福、莊晚芳、陳椽等等相繼投身茶葉工作,所以,由於這批近代茶葉科學工作者領導和加入我國茶業改革的實際,從而使我國茶業的近代化建設,也真正獲得了切實和較快的發展。
④閩粵茶葉界分別舉辦張天福茶學理論研討會
首屆張天福茶學研討會於 2003年12月8日至9日在福建漳州舉行,由福建省農業廳、漳州市政府、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聯合主辦。來自北京、上海及香港、臺灣和美國等地的100多位茶葉界專家、業內人士,倡議成立了“張天福茶學研究中心”籌委會。
2004年12月25日,中山大學召開“張天福與張宏達茶學研討會”,張天福和張宏達參加會。研討會還舉行了鐵觀音“茶王”邀請賽,現場由張天福等10多位鐵觀音茶專家參加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