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4.求學金陵

192919歲的張天福回到福州,參加協和大學的入學考試,以優秀的成績被錄取。福建協和大學(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是20世紀上半葉位於福州的一所教會大學,是福建師範大學、福建農學院的前身。

1919年,福建協和大學聘請美國建築師亨利·墨菲為位於福州東郊9公里外的魁岐村的新校園進行規劃設計。校園占地1000畝,背靠鼓山,面臨閩江,數年間在山腳和山腰陸續建造了文學院、科學館及大小30座校舍,建築面積為16萬平方米,主要建築都採用中國古典大屋頂式樣,如科學館(Edwin C. Jones Memorial Science Hall)、文學院等,在閩江邊的山坡上顯的非常氣派。協和大學有一則廣為流傳的校訓:博愛、犧牲、服務。這則校訓引導了張天福一生的成長道路。

在這座紅磚青瓦的寬大教堂裡的第一堂課,令張天福終生難忘。

這是一堂哲學課,美國教授斯考特(SCOTT)先生出了一個非常獨特的提問:“同學們,請你們報出自己課桌的寬度”,這位哲學教師的開場白出乎同學們的意料,但大家還是根據自己對桌子的目測作了回答。

但斯考特接著說:“請同學們用尺子量一量你們的桌子,看看是否與你們所報的數字相吻合”,結果沒有一個人說得準確。因此,斯考特先生認真地對全班同學說道:“請大家永遠記住,從事科學事業,不能有絲毫差不多的想法,必須嚴謹,凡事不能想當然”

斯考特樸實無華的教誨,科學嚴謹的學風,令張天福受益終生,他將此話作為自己務實的生活作風與精確的科學態度的座右銘在其一生的教育、生產與科研工作中,張天福也經常用這句話來以告誡晚學後輩。在協和求學的一年中張天福努力學習,成績優異,給林景潤校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9年,張天福在協和大學讀完第一年,因為教會大學的學分可以通用,他選擇到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學習園藝專業,從此與農業結伴終生。王世浩考入了北京燕京大學攻讀畜牧獸醫專業,而林傳光則與張天福一同考取了金陵大學農學院讀植保專業。

金陵大學也是一所著名的教會大學,它的前身匯文書院、基督書院與益智書院是美國教會在南京創辦的第一批高等學校,匯文書院於1928年分為文學院、理學院與醫學館。1900年中國發生了義和團起義,為鎮壓這場起義,八國聯軍攻佔北京,義和團起義雖然被鎮壓了下去,但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卻如星星之火在各地燃燒。南京的美國傳教士在受到中國人民愛國運動的衝擊之後受到震動,開始對在華辦學重新進行評估。

他們認識到為了適應中國的現實,改變中國人對美國教會的不良情緒,教會學校必須提高教學品質及辦學水準,多為中國培養一批瞭解西方文化的精英人才,而匯文、基督與益智三個學院分散,既不利於管理,又不利於提高教學品質及擴大教會的影響,幾經醞釀,於一九零七年,校方決定基督、益智兩個書院合併為宏育書院。

1910年,匯文書院與宏育書院又合併為一,定名為金陵大學。建成後的金陵大學,校舍中西合璧,美倫美奐,十分宏偉,占地面積達二千多畝,與鼓樓巍然並峙,成為當時南京最引人注目的建築。

不論在學習上還是品德上,金陵大學對學生要求一向從嚴,學校同時在美國紐約州教育局立案,畢業生可同時接受紐約大學的文憑與學位。並可直接升入紐約大學或任何美國大學的研究院而不受限制,與歐美大學享受同等待遇。金陵大學原設文理、農林兩科,後擴充成為文學院、理學院和農學院,以符合國家大學至少辦三座學院的規定。

金陵大學農學院歷史悠久,初創於一九一四年,開國內四年制農科先河。農學院創辦宗旨在於“授與青年以科學知識和研究技能,並謀求我國農業作業的改良、農業經營之促進、與夫農民生活程度之提高。”它的主要特點也是教學、研究、推廣的“三一制”,重在聯繫中國農業實際,不尚空談。其中對推廣一項尤為重視,師生足跡遍及全國十多個省的農村,受到各地農民的歡迎。

其他如教學、研究也卓有成效。金陵大學校譽鵲起,聞名國內外,農科是一主要因素。金陵大學農學院設有農藝學系、森林系、農業經濟系、園藝系、植物病蟲害系、農業教育系及農業專修科、以及農藝研究所、園藝研究所、農業經濟研究所等,這些機構在農業科學的教學和研究方面有突出成績,培養了許多農業人才。金陵大學在有志於攻讀農科的青年學子中享有盛名。

進入金陵大學後,張天福如饑似渴地學習專業知識.希望用一身學識改變祖國的貧困落後面貌。而金陵大學的教學使張天福收益非淺,金陵大學的教師十分重視啟發為主,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同時要求學生做到理論與實際結合,學用一致。各系科教授都十分注重社會實驗和調查實習,農學系更重視學生的動手能力,就連一些老教授都不辭辛勞,騎著自行車帶學生到鄉間進行實地教學。

在這樣一個學以致用的環境中,張天福形成了很強的實踐意識和嚴格的求是精神。雖然張天福是個優秀的學生,但不是一個隻埋頭於課桌的書呆子,他有一項與眾不同的業餘興趣:習拳練武,他求教於山東藉的於振聲老師,以及當時在中央軍校擔任武術教官的萬籟聲老師。

每個週末,張天福就約一批同學去中央軍校找萬籟聲習武,萬老師自然是十分歡迎這一幫武術愛好者,也就精心地將自己的功夫傳授給他們,在帶這些學生習武半天後,他還常在附近的飯店請學生們吃飯。

張天福熱衷於學習武術有他強身健體的追求,但他更有一種未示於人的理想,國家的內憂外患,社會的動盪不安,在他的內心世界深深地銘刻上要自強奮起的思想烙印,作為一個青年學子,雖然尚未參加社會與政治革命,但他已經將青年的滿腔熱血投入到社會活動中,他樸素地認為要抵禦外敵的侵略,首先自己得有一身真功夫,於是就在金陵大學發起成立國術社。

這是一項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不但讓他一生受用不淺,而且因此還結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這些朋友有不少人在後來的日子裡,成為他從事茶葉事業的好幫手。如中國茶葉研究所研究員李聯標先生,就是當時金陵大學國術社成員,曾受到張天福三次邀請共同從事茶葉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蔣介石沒有採取任何抗日軍事行動。只是通過外交部向當時的國際聯盟控告日本侵略。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遭到全國上下一致反對,北京、上海的學生湧到南京請願,南京的學生也積極回應,九月卄八日金陵大學、中山大學與復旦大學赴寧請願團匯合,赴國府請願,張天福也走在這支情緒高昂的學生隊伍中,在隨後的日子裡,張天福積極投身到抵制日貨、開展抗日宣傳等活動中,他們排練了一批抗日宣傳的節目,在街頭集會上高唱抗戰歌曲,以激發當地民眾的抗日熱情,由於學生節目通俗易懂,又富有強烈愛國之情,附近的孩童、農婦及老人皆來圍觀,久而久之也學會了歌曲,常加入他們的大合唱。

學生會組織學生,在各處的市場和民居的牆壁上書寫“抗日到底”、“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愛國標語;在民居牆上出版《救亡壁報》,內容有“戰地動態”、“時事述評”、“漫畫”等。學生還自發地組織歌詠演講,高唱《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大刀進行曲》等抗日歌曲,演講員站到凳子上,面對圍攏上來的群眾,慷慨激昂地宣傳前方將士浴血奮戰的英勇事蹟,揭露日寇殺我同胞的罪行,號召群眾團結一致,投身抗戰。

張天福懷著一顆赤誠之心投入了這些宣傳活動,在募款中表演國術,演出所募之款,交由學校學生會匯給義勇軍抗日英雄馬占山的部隊。張天福將義演的場面拍攝成照片,在照片寫上“立己立人,強國強種”寄贈友人,以激勵同胞愛國之志。這幀照片後來遺失了,想不到事隔70年,20006月竟出現於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福州舊影》一書上。

當時,鄒韜奮先生領導下的《生活》週刊積極宣傳抗日,傳播馬列主義,張天福長期訂閱週刊,深受影響。週刊對經常訂閱雜誌者贈送《生活日記》,並可在封面烙印自己的人生座右銘。張天福把“立己立人,強國強種”寄去,由週刊將此燙金烙印於《生活日記》封面。這本日記本伴隨了張天福一生。

為了向國民政府進一步施加壓力,金陵大學組織了近五百位元學生從南京乘火車前往上海,向當時在滬的民國政府外交部長顧維鈞示威,由於在前一階段的抗日宣傳活動中表現積極與勇敢,張天福被推選擔任這次活動的糾察隊員。為紀念“九一八”國難日,張天福還印製了“蘊愛國之熱誠,作復仇之準備”的信箋,表示抗日決心。

當時的南京政府對學生投身抗日愛國運動十分頭痛,為了平息抗日學潮,政府設計了一個方案,他們假意承認學生的抗日精神,提出投身抗日要先有嚴格的紀律與過硬的軍事技術,於是調配了大批軍事教員到各大學對學生進行訓練,慢慢地轉移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運動逐漸瓦解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ice 的頭像
    Alice

    【茶葉 Culture 與 佛法 Sanskrit 】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