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有生物化學家分離鑒定出茶葉含有500多種化合物,而構成這些化合物的基本元素多達25種以上

 

蛋白質、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礦物質、維生素、粗纖維和水等7類通常所說維護人體健康、提供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素在茶葉中幾乎都能找得到。

 

其中,茶葉中的蛋白質含量高達20%以上,而茶葉中的氨基酸約有30種,茶氨酸的含量最高,通常占氨基酸總量的50%以上,並為茶葉所特有

 

茶葉中氨基酸極易溶解于水,不少氨基酸都有一定的香氣和鮮味,它們不僅為人體所必需,而且也是茶葉的主要滋味來源。它們的總含量因品種、季節、老嫩的不同而各異,一般是在嫩芽與嫩莖中的含量較高。此外,茶葉中還含幾十種碳水化合物,磷、鉀、鈣、鎂、鐵、錳、鋅、銅、氟、鉬、硼等大量人體所需的各種元素。

 

學機理。研究目的是控制茶葉品質成分的變化,使其按茶類特徵要求的化學反應途徑實現。應用化學分析手段研究制茶原料中化學成分的變化始於19世紀80年代。

1886~1887年系統地分析了不同生長時期鮮葉中的灰分。

1893年已發現發酵是一種純粹的化學變化,並有酶或微生物的參與。直至1900年發現茶葉中存在氧化酶,從而對紅茶的發酵有了較正確的解釋。對紅茶製造中茶多酚含量的變化作了分析。

 

19世紀以後,日本、中國、斯里蘭卡等國家對紅茶、綠茶製造過程中的化學變化進行了研究,分析涉及的成分有水分、咖啡鹼、粗蛋白、果膠質、粗纖維、脂肪、葉綠素、氧化酶及水浸出物等。

 

進入20世紀後,應用現代分析技術,使茶葉製造化學的研究深入到組分分析與微量成分分析,對紅茶、綠茶、黑茶、烏龍茶加工中茶多酚、氨基酸、色素、芳香成分、生物鹼、糖類、維生素類等變化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涉及的化學成分達數百種。

 

不同的加工技術,可以形成品質風格迥異的茶類。不同茶類特徵性工序中化學成分的變化機制,是制茶生物化學研究的重點,如紅茶的發酵、綠茶的殺青、鳥龍茶的做青、黑茶的渥堆、黃茶的悶黃等。工序中色、香、味品質成分的變化規律,成為各種茶類製造化學的核心內容,為制定各茶類工藝條件提供了依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ice 的頭像
    Alice

    【茶葉 Culture 與 佛法 Sanskrit 】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