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歷史淵源清朝後期的臺灣,茶葉是最大的生產和出口品,也促進了臺灣北部的發展,將產業重心從原本的南部移轉到了北部,對後來臺灣文化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臺灣早有野生茶,根據諸羅縣誌(1717年)記載:

“臺灣中南部地方,海拔八百到五千尺的山地,

有野生茶樹,附近居民采其幼芽,簡單加工製造,而作自家飲用。”

而根據淡水廳志中記載:“貓螺山產茶,性極寒,蕃不敢飲。”

這種野生茶就是所謂的“山茶”,

目前仍可以在臺灣中南部山區發現這種野生茶樹,

但與目前臺灣農民栽種的茶樹在品種上並無相關。

臺灣目前所栽種的茶樹品種,

是距今兩百多年前由福建移民所帶來的,

而臺灣早期的制茶技術亦是由福建師傅所傳授。

目前臺灣所產制的烏龍茶、

包種茶等茶類,其產制技術皆來自中國福建省。

東方美人茶原稱膨風茶,“膨風”是臺灣俚語“吹牛”之意,

相傳早期有一茶農因茶園受蟲害侵食,

不甘損失,乃挑至城中販售,

沒想到竟因風味特殊而大受歡迎,

回鄉後向鄉人提及此事,竟被指為吹牛,

從此膨風茶之名不脛而走。

一說是臺灣光復初期曾任新竹縣北埔鄉長的姜阿新,

在日治時期參加茶展,

其參展的茶葉被當時的臺灣總督府

以一擔(100斤)2000日圓高價收購,

消息傳回北埔村,被地方人士斥為“膨風”,

後經報紙披露證實,膨風茶之名才傳遍千里,流傳至今。

後又被文人雅士改稱為椪風茶。

膨風,是把氣吹進某種囊狀的容器中,

使其膨脹起來的意思,正是和老百姓平常說的吹牛皮相似。

臺灣省在日據時代,日人以統治者的姿態,

在生活上極盡享受之能事。

高級人士對於養蘭和飲茶,極為講究,

但求東西好,不計價錢高,

所以在比賽中的極品烏龍茶,

貴到一斤可以換十二包白米

(每包白米淨重一百斤,折合新臺幣兩萬多元.)

當時臺灣的民風極為儉樸,物價又低,

聽說有這種嚇人的貴茶葉,民間都不相信,

便識之為膨風茶—“吹牛茶”,

意謂實無這種貴茶,不過是嚇唬人而已。

有些研究閩南語的人,認為膨風應為膨亨(亦作彭亨)。

又古人也常以“大腹彭亨”,來形容諸如彌勒佛般的大肚皮。

 

又相傳百年前,英國茶商將膨風茶呈獻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由於沖泡後,其外觀豔麗,猶如絕色美人漫舞在水晶杯中,品嘗後,女王讚不絕口而賜名“東方美人”或傳說是1960年左右,膨風茶在英國舉辦的世界食物博覽會上得銀牌獎,而獻給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品嘗。女王品嘗後,讚不絕口,賜名“東方美人茶”。

 

又早期膨風茶的毛茶運抵大稻埕茶棧,出口前,

需在“番莊館”再經過一道烘焙與揀茶的精製過程,

故舊稱為“番莊烏龍”。

又據說,如在膨風茶的茶湯內加一滴“白蘭地酒”,

風味更佳,深受歐美人士喜愛,而被稱為“香檳烏龍”。

東方美人亦有福壽茶之稱,傳為謝東閔先生所命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