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茶葉烘焙的理論基礎,視茶葉成分中氨基酸、單糖及雙糖類,在受火過程時所產生的『脢納反應』現象。而烘焙茶葉即是視茶葉的水(水分)、質(主果膠質)、量(重量),透過烘焙用具的風(風門)、火(溫度)、時(時間)的互動關係,尋找並掌控脢納反應到所需要的澀、香、味。我們在這樣的定位上,對茶葉烘焙作了先期過程的曲線規劃,它的重點在:


1、內在的水與火的同步及茶葉的均勻受熱度和流程重點的檢視點。

2、毛茶現況的判定與目的的需求確認。

3、規劃如下圖所示的公道烘焙流程曲線。 

(烘焙流程示意圖)

烘焙圖  

 

烘焙流程示意圖之解說:
此圖將整個流程分為六大階段,簡述如下:

伸展:
從1至2間,為烘焙預備的『伸展』,其主要功能除了先排掉表面雜味外,執行首重在如何使茶均勻的受熱,其階段的多寡,視1~2間的溫差大小而定。
 

分解:
示意圖中2至3的溫度提升是為了使已伸展的平和狀態的茶,產生較大的層壓,與水的活潑度,以利3至4的排清功能。
 

排清:
在此位置,盡最大可能的將『陳』、『雜』透過水的導引,排出體外(『體外』意指茶體與機體)。
 

烘焙:
視目地的需求,選擇所需溫度,先期尚需留意前段未盡的陳、雜排放;後期以所需火候程度無留意重點。
 

冷卻:
與烘焙點較低的一個階段烘焙,較能使茶葉內部較難移動的葉脈、莖的水分,移轉到葉肉部,再均勻分佈。
 

靜置:
茶葉經過2至5之間較高溫的過程,各結構會比較淩亂。雖經6階段的盤整已有改善。如能再加7的靜置到常溫的療傷,應會有較佳的表現。

烘焙歷經上述過程中,初學者如能全程觀察,對於一些老茶人的用語,如:火助水,水焙茶(水是主力,火是助力),能用80度做到的,決不用90度;能一次完成的也不做第二次規劃(當然,以多次、長時烘焙以引其茶氣的目的,另當別論。)。每個轉換點皆以『清』的現象做判定基準,對『茶香不是香,清就是香』的境界,在此更能領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